七成求职者遭遇过职场“陷阱”

春节过后各种人才招聘会开始密集轰炸,但职场旺季带给求职者的不全是机会,形形色色的职场“陷阱”也让人防不胜防。智联招聘()在“3.15”前夕开展的调查显示,70%的求职者遭遇过职场陷阱,因此求职过程中也不能忘记打假。
  
最常见陷阱:收取保证金、押金
  
   面对各式各样的职场骗局,求职者遇见最多的是“收取保证金、押金”,选择此项的被调查者占了28.16%。根据被调查者选择比例,其余常见职场骗局依次为“发布虚假职位信息”,占12.11%;“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占14.21%;“以入职培训名义骗取费用”,占12.11%;“不按规定提供有关保险和福利”,占11.05%;“招聘是假卖产品是真”,占6.32%;“以能力考核的名义骗取免费劳动”,占6.32%;“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从事色情服务”,占2.37%;“单位突然人间蒸发”,占2.11%。
  
    职业顾问提醒求职者,国家已经明确用人单位不得以收取押金、保证金、集资等作为录用条件。一些不法单位让求职者交保证金的理由是:一旦由于求职者的原因造成业务和客户的损失,应该由求职者分担。但求职心切的人交钱后没等到上班或有机会犯错误,往往又被告知招聘职位已满,但钱也不退还了。另外更加隐蔽的收费还包括服装费、档案管理费、培训费等等,其实这些应是用人企业承担的成本。而求职者通常很少能通过后期的培训考核,即使通过了,骗子也会用各种苛刻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迫使求职者知难而进。
  
最可恨陷阱:利用试用期榨取廉价劳力
  
    调查显示,求职者心中最可恨的职场骗局是“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以20.26%的高票“恶”冠榜首。“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从事色情服务”位居第二,选择比例为16.84%。列第三位的是“收取保证金、押金”,占15.26%。
  
职业顾问分析,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之所以令人切齿,是因为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不合格,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从而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面对这样的招聘,求职者不要轻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应该白纸黑字写明,同时也要考察一下该单位现在的用人情况,如果人来人往、怨声载道,还是吸取前车之鉴,另寻明主为好。
  
    另外一种手段就是非法延长试用期,如半年的合同试用期就要3个月。试用期本应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的期限,但一些单位利用试用期的低薪,半年的合同试用期就达3个月。其实关于试用期,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早已做了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少于6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劳动合同长于6个月但短于1年,试用期不超过30天;劳动合同长于1年但短于2年,试用期不超过60天。
  
求职安全性:网络求职不输职介所
  
    相对于人头攒动的传统招聘会,网上求职以其方便快捷吸引了大量的求职者和招聘企业,但招聘的职位可信度和有效性也遭到了众多非议。但此次调查显示,网络求职比“三个人+两张桌”的职介所更加安全。
  
    在关于求职者遭遇的招聘骗局来自哪里的调查中,直接来自用人单位的占27.89%;来自职业介绍所的有25.79%;来自网络招聘的有23.16%;来自大型招聘会的为14.21%;来自咨询公司的为8.95%。
  
    虽然职场骗子令人痛恨,求职者面对骗局时选择“向工商、公安和劳动管理部门投诉”的只有15.26%,大多数的人为采取更传统的方式广而告之亲朋好友。愤慨之余到论坛里揭露的也有8.95%,找平面媒体揭发的有3.16%,而多达32.63%的求职者自认倒霉不了了之。
  
    职业顾问分析指出,求职者为招聘四处奔波已经身心疲惫,遇到欺骗后总是将责任归于自己的糊涂,认为与其四处申诉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上,从而不了了之。值得欣慰的是,今年2月21日劳动部已经召开了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电视电话会议,开始清理整顿大中城市、工商企业密集区、流动人口集散地、职业中介机构聚集地和自发形成的劳动力交易场所。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作为求职者虽然不能放过每一个机会,但是面对鱼龙混杂的就业市场,对于体面风光的职位诱惑,伸手可得的高薪机遇,还是不得不小心翼翼。

七成求职者遭遇过职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