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医院内部控制的探讨

构建医院内部控制的探讨
摘要: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活动,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热点,是医务工作者的共同目标。本文就内部控制目标、制度设计原则及其基本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等做一,旨在探讨如何规范医疗机构经济管理,依法制约医疗机构经济活动。


 关键词: 内部控制;守法;质量;效率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规有效遵循和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在我国加入WTO,全面建设小康、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医院要按《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和自身综合实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医院市场竞争。


1 内部控制的目标


1.1 促进实现发展战略 这是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医院要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努力做出符合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


1.2 促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医院要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的行业和环境,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营运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益。


1.3 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可靠的信息报告为医院管理层提供适合其既定目的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


1.4 促进维护资产安全完整 资产安全完整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特质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应当为资产安全完整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1.5 促进国家法律法规有效遵循 守法和诚信是医院健康发展的基石。医院必须将发展置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救死扶伤、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实现自身的发展。


2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


2.1 合法性原则 医院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


2.2 全面性原则 即医院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规范了各项经济活动,覆盖了对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


2.3 及时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制定应随着医院经营管理战略、方针、理念等内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2.4 适用性原则 医院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主要取决于医院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


2.5 可行性原则 医院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要有明确规定,要简便易行,便于实际操作和运行。


2.6 有效性原则 医院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改进,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2.7 成本效益原则 医院要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因此,在实行内部控制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3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3.1 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1)预防为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医院的经营管理发生无效率和不法行为,即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业务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2)查处为辅。要求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前提下采取内部稽核、内部审计等方式,加大对不法或无效率行为的查处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堵塞漏洞。


3.2 注重选择关键控制点 内部控制的重点是避免和减少差错和舞弊、效率低下、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3.3 注意相互牵制 相互牵制是指一项完整的业务活动,必须分配给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分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