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就业形势全面好转

上半年就业形势全面好转

上半年就业形势全面好转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从金融危机中恢复,我国就业形势也开始全面好转,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局部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下半年,受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业市场面临挑战,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或将长期存在。

上半年就业形势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今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38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1%;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截至6月底,全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8%。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11万人,比一季度末减少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一季度末持平,大大低于近几年4.6%的控制指标,已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的水平。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继续回升;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第二季度,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一季度增加了15.7万人和41.2万人,劳动力供需两旺。更显著的变化是,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0,基本平衡,而历年同期一直是岗位空缺的少、求职的人多。

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尽管上半年就业形势全面好转,但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仍给未来就业形势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就业增长主要依靠经济增长带动。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11.1%,经济增长快,企业活力足,岗位大量增加。在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测中,二季度96.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其中又以内资企业为主体,企业用人需求共增加14.6万人。但下半年,如果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这就会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经济放缓,不仅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会缩减,已就业的劳动力也可能面临失业。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尚未结束,新的局部危机不断,给我国实体经济和就业问题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冲击。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在积极进行中,新兴产业将在未来成为促使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而另一方面,在控制过剩产能、节能减排中淘汰退出的企业带来的岗位流失则已在发生。据有关统计,涉及到20个行业上百万企业职工的安置。此外,新增就业中40%属灵活就业,很不稳定。我国今年屡遭自然灾害,从西南旱灾到玉树震灾,再到南方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灾区面临艰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三是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加大就业压力。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还有1.2亿需要转移就业。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如果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转移的过程将变得更长。

 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

今年上半年,一些城市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部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从春节后一直延续到年中。这种“招工难”只是一个局部现象,改变不了我国长期持续的就业压力,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近年来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出就业优先的理念,正是基于对这种形势的判断。

“招工难”源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事加工制造业的中小企业里,这些企业多为出口外贸型,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2009年年初,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大批农民工集中返乡。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世界经济的复苏,许多工厂新接订单持续增加,用工需求相应大量增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从事农业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速,就业机会也明显增加。

 “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和谐稳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充分就业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而失业率过高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从今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到目前又有很多大学毕业生等求职者陷入“就业难”的困境,其深层次原因非常复杂。

第一,“招工难”难在一些不太注重学历的普通工种,而“就业难”难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求职者。“招工难”说明中国现在需要大量民工、无知识人员等廉价劳动力,反映中国工业的大部分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难”却又说明了中国有大量的知识密集型、高学历人才,但却没有那么多的.岗位可以接受他们。中国经济却还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为主,没有上升到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阶段,知识密集型企业还没有多到能接收现有知识密集型人才。

第二,“招工难”与“就业难”难在求职者的心态。民工在城市的工资待遇很低,生活条件艰苦,在经济回暖之后,城市不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家门口的收入即便是低,但也可以活得更有尊严,享受更好的生活效用,导致“招工难”。而大学生们自认为拥有高等学历,再回到农村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造成了“就业难”。

第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民工外出打工也有了更多的目的地。再加上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空前加大,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意愿降低。在这种背景下,自然出现了“招工难”现象。然而大学生则往往认为沿海大城市才能施展自己才华,集中于东部大城市,造成人才竞争激烈,形成“就业难”格局。

在“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中,民工的价格变贵了,大学生价格下降了。市场对普通工人的需求依然很强烈,但是供应数量却在下降,而且随着高等教育普及,普通工人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少,成为稀缺资源。与此相对应的大学生又不愿意从事普通工人的工作,大部分都希望从事相对体面的工作,但是相应岗位却很有限,大学生等高学历劳动力则显得很廉价。企业并不是真正招不到工,而是想找只需支付低廉工资的农民工,雇用大学生就意味着要支付更高的劳动成本,这在客观上也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便应运而生了,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势发展将长期存在。

下半年着力抓好六项工作

下半年,我国将着力抓好六项工作,以促进就业。一是加大力度落实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积极推进重点地区、重点群体、重点政策的贯彻落实。调整就业资金管理办法,为政策落实提供资金保障。二是狠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跟踪了解情况,组织其参加见习和培训,开展“就业服务月”和“就业服务周”活动,努力完成应届高校毕业生当年底总体就业率80%以上的目标任务。三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开展创业观摩交流活动。组织实施创业型城市绩效评估,全面推进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完成全年促进10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的目标。四是深入开展就业援助工作。五是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六是做好地震和洪涝灾区就业援助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