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精选9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精选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精选9篇)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1

宝黛爱情是小说《红楼梦》的重要主题,可要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却是太浅薄了,今天说道说道宝黛情缘。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因为他有补天之才而不得补天,是文人才具不得施展的愤懑。所以他要写什么样的世道才能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是没办法展才的。

他为什么写金陵十二钗。因为他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堪的男人太多,尤其是那些掌握着权力的男人,他们光鲜的表面下,灵魂之丑陋,行径之恶劣,做事之荒唐。所以他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是须眉浊物。他认为大部分的女性都是美好的,尤其是少女最美好,她们要么品行高洁,要么真诚善良,要么娇憨率直,要么才具卓著。可是少女一旦结了婚,沾染了男人的气息,就被污染了,本是一颗光彩耀人的珍珠,却失了光彩,随着岁月逐渐变成死珠,最后变成鱼眼睛,贾府里的那些婆子就是鱼眼睛的典型代表。这是曹雪芹对男人、对女人、对少女、对妇女、对婆子大的概念上的区分。当然,今天看这是不正确的,是曹雪芹在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主观认知。

而他最爱的年轻女性里,有高瞻远瞩的秦可卿,有理家奇才责任担当王熙凤、贾探春,有贤德周到的薛宝钗,有名士风度的史湘云。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和他三观统一、才华横溢的知己林黛玉。

爱情,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

贾宝玉爱林黛玉,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问题是,贾宝玉的爱仅仅是跟着感觉走吗?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吗?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这么说,林黛玉的缺点和问题宝玉很清楚,也常常为此二人发生摩擦与冲突。并不是所谓我爱你,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我为你的一切着迷。而且,宝黛爱情,他们之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经历痛苦。那么贾宝玉爱林黛玉什么呢?

一、林黛玉和贾宝玉在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

比如,宝黛判断一个人,不以人的高低贵贱为标准。宝玉不用说了。黛玉对于她的丫鬟紫鹃,有着一份姐妹之情,紫鹃可以数落黛玉、教育黛玉甚至是批评黛玉。这在《红楼梦》众多的小姐里也算独一份。还有一个例子是香菱,香菱请宝钗教自己学诗,宝钗就说我劝你不要得陇望蜀,好好做针线是正经。香菱于是转而向黛玉求教,黛玉欣然答应,而且教的有声有色,成绩斐然。从来没有考虑过香菱奴才的身份。

宝黛对人怀有赤子之心,体现一个“真”字。喜欢或不喜欢,他们都会真诚的表达,而不会做刻意的掩饰。

宝玉对事常常发表议论,比如他说文死谏,武死战,人们以为他那一套是歪理。宝玉称读死书以博功名之人为禄蠹。黛玉看似没有直接表示赞同,实际上她非常同意宝玉的观点,“素日当他是个知己”就是最好的证明。她认为这个世界是肮脏的,恐怕到天尽头,也没有香丘。所以对于仕途经济那一套,她和宝玉一样,觉得很反感。宝玉希望化灰化烟,黛玉就葬花,其实要表达的是一回事。

神瑛侍者下凡为的是体验一番繁华和落魄,世态和炎凉,就贾宝玉本身,其实他的很多行为也是需要批判的。林黛玉更纯粹,所以,贾宝玉对黛玉,恐怕更多的是尊重、欣赏、羡慕甚至有祟拜的成分。对其他女孩,宝玉也有某一种或几种情愫。但,林黛玉的人格在他的心中是最全的。

二、林黛玉和贾宝玉在文化追求上高度一致

在代表正统的贾政王夫人看来,贾宝玉最大的问题是不喜欢读书,其实宝玉是很喜欢读书的。他喜欢《庄子》《诗经》《离骚》这些个经典书籍,更喜欢读《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所谓杂书。他不喜欢读的只是那些用来举业的书而已。他认为读那些书,目的是做这个末世的禄蠹,那是宝玉打死也不会成为的样子。别说去做,宝钗、湘云劝他读正经书和去多会会官场中人,他就说这是混帐话,而黛玉从不劝他这些,不劝不是因为要顺着宝玉,而是她与宝玉在这个问题上是一样的认识。

宝玉处在这样违背他志愿的环境中,处境是压抑而痛苦的。真正在这个问题上理解他、懂他的只有林黛玉。曹雪芹虽然不懂什么叫马斯洛需求,可是《红楼梦》已经告诉读者,知己,是贾宝玉最高的精神追求,也是宝黛爱情最核心的基础。

黛玉所有的作品都能使宝玉产生共鸣,而黛玉的学识修养和文采上比贾宝玉更胜一筹,同样,宝玉每次和姐妹们作诗好像都会落第,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看看他写的《姽婳将军词》,再看《芙蓉女儿诔》,说是红楼诗作巅峰也不为过。黛玉就夸宝玉的这篇诔又可以和蔡邕的《曹娥碑》并传。

三、真正懂贾宝玉的只有林黛玉

同样是自小和宝玉一起长大,湘云还更早些,她却不明白为什么宝玉只在姑娘队伍里混,更不懂二哥哥为啥那么不喜欢读正经书。宝钗就更不懂了,她的思想和宝玉完全背道而驰。

小说在二十二回通过宝玉禅悟这件小事告诉读者,黛玉、湘云和宝钗对宝玉的理解程度。

因为宝玉一片好心被湘云和黛玉误解,他生气回屋做了一偈,黛玉看了是好气又好笑,她知道宝玉做出这个举动的起因和说想所感,所以她也有办法解了宝玉的心结。她先续了宝玉的偈子,续的更透彻,水平也更高。宝玉就觉得不好意思了。湘云无感,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话。宝钗高度紧张,唯恐宝玉入了禅机,关心则乱,宝钗又是撕又是烧,又是讲了一大通故事,宝钗费的力气最大,其实不说不起作用吧,他完全从缘由上就理解错了,就没弄懂宝玉为什么会这样。

三个人的表现很好地说明了三人和宝玉的思想距离。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2

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国内至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巨作,我仔细阅读一番后,果然名不虚传。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当时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和封建制度人物的悲惨命运。全书以贾府为中心,描写了上至朝廷下至市井的人情世故和社会风俗,并运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写贵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游戏、读书与社交,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一部《红楼梦》,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缩影。看似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贾府,实则矛盾重重:家族统治者和叛逆青年之间的矛盾,主仆之间的矛盾,上层奴仆和下层奴仆之间的矛盾,统治者间不同派系的矛盾,嫡庶之间的矛盾……在全书中,贾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全书中所有矛盾的集中爆发点。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薛宝钗藏愚守拙,王熙凤机关算尽,李纨如“死灰槁木”一般,迎春是“有气的死人”,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每个人物都深入人心,令人回味。而这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贾宝玉衔玉而生,聪明灵秀,是贾家寄予厚望的人物。他的思想叛逆而前卫。在他心中,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人只有善恶美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蔑视假道学的夫子,不相信男尊女卑。他爱惜女孩子,认为女儿家都是水做的骨肉,清新可人,是钟灵毓秀所在。后来,贾府遭遇了一系列变故,历经革职抄家,祖母和元春逝世,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妙玉遭劫……特别是被偷梁换柱与宝钗结婚致使黛玉魂归离恨天,使贾宝玉遭到了极大的精神重创。生离死别,物是人非,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使他恍如身处水中月镜中花,时而癫狂,时而痴呆,时而清醒异常。在顿悟了一切后,贾宝玉最终“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悬崖撒手”而去。

林黛玉同样是一个优美的女性。她楚楚可怜,多才多艺,多愁善感,充满诗情画意。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敏感小性,不懂人情世故。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做最真实的自我。她执着于爱情,却又压抑着自己。在封建社会传统道德的打压下,贾宝玉娶了端庄大方的薛宝钗,成就了“金玉良缘”。而她却苦恋无果,最终泪尽而逝。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随着一纸抄家皇令的下达,赫赫扬扬的百年荣宁二府顷刻间大厦将倾。那些如水般清纯的女性也惨遭厄运。黛玉泪尽而逝,宝钗独守空房,惜春落发为尼……真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合上书页,书香犹在手中。走进红楼,感知一曲悲歌一段梦。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3

鲁迅先生在《<绛花洞主>小引》中写道: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至极的读者,我看见宝黛二人的爱情。黛玉在进贾府前就暗自叮嘱自己万事要谨慎,不可说错一句话,不可行错一步路,那么对于如此谨慎小心的黛玉,我认为从她的言语中可以直接窥见她与宝玉的爱情进度,以及双方对于彼此的态度。

大抵女子在爱情初期都是较为被动的,不像男子那般主动,那么作为清朝作家曹雪芹先生笔下晶莹高士的黛玉,自然也未能跳出这个怪圈。宝黛的爱情从初识到热恋再到黛玉逝世宝玉出家,黛玉对待这份爱情的态度也是由不大主动变为十分主动的。

初进贾府,黛玉十分谨慎,长辈问什么便答什么,自己不多说一句,生怕讨了嫌。较于宝钗进贾府的描写,曹公显然更偏爱黛玉,宝钗的出场几句话便了结,甚至没有正面的出场安排,而黛玉进贾府的描写可以说是大张旗鼓、轰轰烈烈了。黛玉的出场牵出了几乎所有重要人物的出场,自然也包括混世魔王宝玉。黛玉看到宝玉时,隐隐觉得很熟悉,但是她什么也没说,这里便显示出黛玉的谨慎小心了。

可是偏偏,这个混世魔王不知是真心还是玩笑,非说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不同于明清时期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初次相遇几乎都是在庙宇之类,曹公将宝黛二人安排在一个府里,同一屋檐下,本就十分之高,更妙的是通过宝玉这一句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立马使二人碰撞出了暧昧的火花。不论是初次表露心声还是席间宝玉摔玉,黛玉哪怕心里有无尽波澜,她依然言缄,不主动多说一句话,只有宝玉一人主动。后来两人渐渐熟络起来,黛玉自然话多了也更活泼了,但是聪明的黛玉在完全掌握一件事之前绝不会叫人看出自己的心事。

比如静玉生香一节中,宝玉主动到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看望黛玉,又主动要和黛玉睡在一块儿说话,见黛玉恹恹得不大理他又主动讲起故事逗黛玉笑,全程都是宝玉主动。此时二人关系还未完全确定,所以黛玉的话语自然不够主动,因为她要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保全自身,就要言语上处处小心,不露纰漏。

但是黛玉含酸中的黛玉就不同于暧昧期的黛玉。此时她与宝玉的关系经过前面宝玉挨打等等一系列事情,已经互表心声,确定了下来。那么对于已经能够掌握的感情,黛玉则要主动宣示主权,尤其是在情敌宝钗面前。一进门那句哎呦!我来的不巧了。就令人感到一个字酸。宝钗的聪明在于装糊涂,那么黛玉的聪明就在于借宝钗的装糊涂呛宝钗,并且能够通过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巧妙地圆回来。我想恋爱中的女生没有哪个乐意自己的男朋友和别的女生单独相处的,更不用说挨肩闻袖嬉笑打闹了。

倘若遇着了,必定要巧妙地吃个醋,让情敌气也不是,不气也不是。而宝钗劝宝玉喝热酒时,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第一回合赢了的黛玉此时稍作歇息,同时也显得不那么过分。宝钗劝酒时黛玉不做声,可是等到雪雁来送小手炉儿时,借着数落雪雁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来数落宝玉。这一下,不止宝玉无回复之词,连宝钗也丢盔弃甲、无法迎战了。那么女儿不迎战,薛姨妈为了气氛不尴尬,也要打个圆场的。可是黛玉使个软,也就是在姨妈这里,倘若在别人家,那不叫人家恼吗?又扳回了一局,得,第二回合,又是林黛玉赢。那么再到晚一些一起准备回去了,黛玉说了句再不回去那边该找咱们了,通过那边、咱们,自然的和宝玉站在了一起而把宝钗推到了一边。这一句,可以说黛玉把对宝玉的主权,稳稳捏住了。又通过给宝玉系斗篷秀了一会恩爱,第三回合,黛玉赢。真不愧是个伶牙俐齿的宝丫头,对宝玉的主权宣誓把宝钗打得措手不及,热恋期的黛玉通过她的话语便可看出她对这份爱情的珍视。

后来贾府渐衰,宝黛二人的爱情也走向了下坡路。黛玉在不确定自己与宝玉的婚姻能否成功时,自然很焦急。因为此时婚姻的成功与否意味着他们的爱情保全与否。而黛玉梦魇一节中,黛玉在梦里告诉宝玉自己要被嫁作填房时,而宝玉竟然回了句宝姑娘大喜了,黛玉噙着泪说你当真吗?而后宝玉要将心掏给她看,用刀刺了自己后,倒地身亡。黛玉梦醒后咳了血,自此病情加重,为后来逝世埋下伏笔。那么对于已经投入一切而这份感情被家长阻挠的黛玉而言,她肯定想要尽己所能抓住爱情,所以她的言语中更多的是焦急和妥协,不像热恋期那样锋芒毕露,伶牙俐齿了。

从最初内敛小心,到热恋时伶牙俐齿,再到情衰是焦急妥协,从黛玉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二人爱情的全程。在这个悲剧中,诗意的黛玉的逝世,也宣告了这场爱情的终结。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4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现。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5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6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曹雪芹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曹雪芹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x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7

史湘云,红楼梦女三尽管戏份没有林黛玉和薛宝钗那么多,但人气依旧爆棚。我想说的是,这大大得益于她豪迈的个性。主要在于她说话做事、穿着“豪”。

首先,史湘云的行为非常直率。正如有一次凤姐说一个小丑长得很像一个人,“宝钗心内也知道,却点头不说;宝玉也点了点头儿不敢说。”却只有湘云接就口道:“我知道,是像林姐姐的模样儿。”贾宝玉看了她一眼,史湘云气了,收拾东西就要走,贾宝玉拦她,她还驳回去:“大正月里,少信着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歪话!你要说,你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红楼梦》里面的角色说话时非常拘谨,即使是少见的男性角色贾宝玉说话也娘里娘气的,那么,独树一帜的史湘云自然大受推崇与喜爱。可以看出,史湘云平时言行自然是直来直去的。

其次,史湘云衣着随性,但意气风发。这里的随性并不是指邋遢,而是随着自己的个性穿衣服典型如男装。常常出现在视野里的是“一件半新的靠色三厢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这就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或者以前有时候随手拿一件新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放在那里。谁知眼不见他就披上了,又大又长,他就拿了条汗巾子拦腰系上,贾母还眼花将她看成了宝玉呢。即使是在现代也少有女孩子穿着男生的服装,而史湘云更喜欢的是新奇好玩的东西,只要是她想的,她就去做了,就是穿衣,她也将自己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差别于其他像林黛玉的妩媚与薛宝钗的淡雅朴素,史湘云的穿衣更有一种张扬的豪气。而正式这种差异,使得更多的读者喜爱上了史湘云。

再者,史湘云的才华亦有一种豪放的气质。作诗自有“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的独立傲世之精神;有“龙斗阵云销”的磅礴雪景;也有“清贫怀箪瓢”的对清贫生活的描写。而每每轮到展示自己的才华诗,她当然是毫不吝啬得全然显露出来,就像联诗时每一次的“抢道”、“笑道”,再之前海棠诗社第一次作诗限韵的时候时脑中蹦出的两首好诗,主动做东,与薛宝钗一起想菊花诗题的时候……她总是以一种豪迈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而这种洒脱却是贾府中少见的'品质,让人将注意力放到这个直性子的女孩子身上。

可以说,处处都有史湘云豪放的影子,不论是她的言辞,穿衣,还是内在的才华,都将她的“豪”气显露无疑。如果将贾府的气氛称为压抑,那么史湘云,就是一朵在如此压抑约束的气氛之下,盛开的奇葩。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8

世上再无任何一部小说能够和《红楼梦》一样为众多的读者痴迷,为众多的专家所研究。一座大观园,让人引发了多少联想、多少渴望。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这部书的主线索,而《红楼梦》不仅仅限于此,而是更多地描绘了世间百态、风俗人情和众多小人物的辛酸。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来描绘林黛玉的性格是再贴近不过的了。对于黛玉而言,宝玉是她唯一喜爱的人。黛玉虽然生活得锦衣玉食,却深受寄人篱下之苦。读罢全文,就会发现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专一的,是不允许任何人插手的。

而宝玉,作为怡红公子的他,是一个“年少不知愁滋味”的贵族公子,他天资聪颖,但却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但作者在他的身上寄托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美好追求。贾宝玉身上还存在着另一个人性的闪光点;那就是对下层贫苦人们的同情,宝玉对待他的丫鬟们也没有盛气凌人的态度,而是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这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此外,《红楼梦》中也有其他的一些人物。比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有精明能干、处事圆滑的薛宝钗,还有纯朴善良、幽默滑稽的刘姥姥。人间百态,各种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真正的坏人,这是不同与中国古代其他小说的特点。读《红楼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人物的肖像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看黛玉的眉和眼,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情。

《红楼梦》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诗词。那首《葬花吟》中的句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多美的意境啊!《红楼梦》中黛玉写的诗像她自己一样委婉含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而宝钗的诗中更多的是大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令人不禁惋惜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没有完成全书,而仅仅完成了前八十回。“残缺是种美”,众多的红学家们研究揭秘《红楼梦》,而我也为这本书感到惊叹。

说不尽讲不完的红楼,里面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每一句话都值得去仔细揣摩。然而这次匆匆读完,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住了。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它永恒的魅力。

红楼梦宝黛爱情读后感9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如果色彩斑斓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波峰,屹立在珠穆朗玛的顶峰,独现其风采,俯视其万物。

《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使千篇巨著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纨,被折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那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而晴雯却是这重重悲剧的典型代表,她性格倔强,敢怒敢言,敢爱敢恨,她不卑躬屈膝,也绝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她说:“难道谁比谁高些。即使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她谁都不愿奉承,也不想奉承,宁愿得罪别人,也不受窝囊气,可见她是多么的狂傲。在大观园时,在气势汹汹的势力面前,众人无不战战兢兢,俯首帖耳。

唯晴雯不然,她“挽着头发,闯了进来,豁锒一声,将箱子打开,手提箱底,往地下一倒,箱里之物都被倒了出来。”这正显示了她对权势的蔑视,但也预示着她悲惨的结局。然而红楼梦的主旋律在于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宝玉的形象简直坏透了,他被家长们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唯有和他从小一起长大,从不向他讲那些“混账话”的。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刁剑严相逼”下生活的林黛玉,是她,也只有她,才是唯一的知己。社会相逼,使他们产生了爱的火花,而他们的爱情却是不被支持的,他们爱的越深,当时的社会也就会对他们伤害的越大,他们俩的弱小力量加之黛玉有病在身,怎能和社会力量相较量的。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当时封建社会酿成悲剧,黛玉离开了大家。

读完了《红楼梦》,仿佛走进了这座深宅大院,使我们把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开阔了眼界。我不得不拍手惊呼:“此书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