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中医推拿师

孟祥奇,“80后”,中医博士,2004年进入东直门医院推拿科,是医院第一个临床推拿研究生。他对中医有着很浓厚的兴趣,而且始终坚定信心,从言谈间便能感觉到他对中医的热爱与推崇。现在他是东直门医院国际医疗部推拿特色诊疗养生中心负责人。

“80后”的中医推拿师

孟祥奇会学习中医,当上中医推拿医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爷爷的言传身教。他的爷爷是一名骨伤科中医大夫,从医院退休后还坚持在家免费为人看病,在骨伤诊疗方面在当地颇负盛名。他跟在爷爷身边耳濡目染,对中医很是好奇。“小时候我就觉得中医很神奇,很有意思。大学报考志愿时便选了中医院校。”他回忆道。

大学期间通过系统学习,孟祥奇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期间,对以推拿为代表的中医外治疗法产生了极大兴趣,上研究生时选择了推拿专业,这在当时是个极大的冷门,全北京就他一人报了此专业。很多人认为推拿这个工种既费脑又累身,不太像医生,没什么出息。他却认为,中医推拿是完全调动人体自身正气的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而且这种手法是无害的、绿色的,适用范围广,在未来应该能被大家广泛接受。

事实上,果然如孟祥奇所料,现如今随着人们养生理念的增强,市面上养生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开设起来,推拿成为很多人的养生首选,各大中医院推拿科也是门庭若市。以东直门医院为例,2004年推拿科一年门诊量只有5万人,而今门诊量达到30多万人,占到整个医院门诊量的1/6,社会需求非常大。而院校招生,从原来无人问津到现在一个名额通常会有几十人在竞争。

2004年开始工作时,孟祥奇也有苦恼,当时就他一个年轻人进推拿临床,很是孤独。他就在推拿方式上花时间,在技巧上下功夫,加深研究学习,加强与患者的互动,提高临床水平,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诊疗手法。“推拿既是脑力活又是体力活,在诊疗疾病时是脑力劳动,在治疗疾病时就是体力劳动,而且是重体力活。手法要轻巧,要提高患者接受度和配合度,疗效更明显。”他总结道。

中医临床近十年,孟祥奇表示:“我对中医的信心一直没有降低过,兴趣只增不减。”在他看来,中医出现过断档期,这期间淡出人们视线甚至被打击,社会地位急剧下降。

但近些年来人们意识到了中医的独特优势,而且中医在很多临床上是确有优势的,中医是科学合理的存在,会继续发扬光大。社会上有些人对中医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争议,这是目前科学手段还验证不了中医的细节内涵,有很多是需要全人类共同挖掘的。“做临床科学,关键看疗效,不能一味追崇实验室数据,数据有时候和疗效是存在偏差的。”他强调。

去年,孟祥奇和科室的其他专家进行了一个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项目,其中中医颈椎自我调经术被列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以东城区社区为试点向北京推广。这个技术在社区推广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从推广前到推广后,以东城区一个社区为例,有13%的人实现在家自我调养,免去医院就医的麻烦。

对此,孟祥奇感到很欣慰:“我们科普推广中医技术,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少到或不到医院看病,实现自我调节,提高养生意识,早发现早治疗,发挥中医药优势,达到中医治未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