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能解“用工荒就业难”吗?

技工院校能解“用工荒就业难”吗?
  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两种原本相悖的现象,近几年来,却频现同时并存的尴尬。在就业市场,一面是企业因招不到人而叫苦不迭,另一面是求职者因找不到工作连呼就业难。
  
  这样的现象,首府已经出现,其症结何在?何以应对?这些,本报于2月16日、17日分别给予了相关报道。在技能方面,求聘双方的难以契合是重要症结。
  
  培养技能人才,提升求职者以及在职人员专业技能,技工院校是重要渠道之一。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的技工院校学生,是高技能人才的后备力量。
  
  那么,在当前的就业困局中,技工院校到底充当着什么角色?它是否能破解就业市场技能人才、技术工人的用工荒?
  
  技工院校毕业生不愁找工作
  
  2012年7月毕业于新疆化工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马龙,近期参加了好几场招聘会。目前拥有一份月收入2500元工作的他,想要换一份工作。
  
  “要是想找化工方面的工作,很简单,收入也不会比现在差。”持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马龙说,快毕业时,通过学校推荐,他们班近50名同学,全部都到不错的单位进行了顶岗实习,比如中泰化学、中石油、乌石化,基本上都有留用的机会。他和十几名同学去了新疆某集团公司,半年多以后,但由于待遇问题、工作地点偏僻,十几个人走得一个都不剩。
  
  新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建民也坦言,他们培养的技工类学生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现在,许多在他们学校困难时帮助过他们的中小企业,都是凭着人情来学校要人。
  
  如果说一个人、一所学校不足以说明技工院校的就业情况,那全区技工院校的就业率,多少会有点说服力。
  
  截至2012年,全区技工院校63所(包括兵团),毕业生总数15152人,就业率96.7%;截至2011年底,全区技工院校74所(包括兵团10所),毕业生总数10436人,就业率97.8%。
  
  市场对技工的需求,也能佐证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只看2月份,中国新疆人才市场两场较大型现场招聘会岗位需求前十位的排行榜。
  
  2月11日至12日,272家(次)企业单位提供14552个招聘岗位,技工需求1632人,排行第三;2月25日至26日,326家(次)企业单位提供15430个招聘岗位,技工需求1718人,排行第二。这几个数字,不包含同时段,其他招聘场所对技工的需求统计,也不包括其他时段企业对技工的需求。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杨志璋,讲述了他们调研市场需求过程中的'一个片段———阿克苏的一个纺织城,预计到2020年,需要20万劳动者,杨志璋说,根据企业反映,这20万人,基本都将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需要适应和了解纺织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这更是说明了当前就业市场,正在从劳动力被大量低端使用向对高技能工人大量需求转变。
  
  人员供求数量不对等
  
  技工院校的学生,即使全部就业,也还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人员供求上,数量的不对等,是首要原因,更何况技工院校的招生,也面临着难题。
  
  当前,技工院校生源以农村学生为主。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技工院校在校生中农村生源占72.2%。由于自治区各项就业、教育优惠政策的实施推广,技工院校的生源遭到分流。2011年,全区技工院校招生总数17043人,较2012年减少2037人,减少12%。
  
  人员少,如果就业的稳定性也偏低,企业的需求比求职者显得更为迫切,那么市场缺口也就显得更为严峻。
  
  王建民说,他们培养的技工类学生,主要集中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几大专业,市场需求都很旺盛。与该校合作的企业有100多家,学生离校前,就会有百家企业前来招聘。
  
  “他们都会比,会等,除非是特别难进、特别好的央企国企,才会在第一次的沟通中和企业签协议。”王建民介绍,即使是到了企业,学生们一般也不愿意签订长期合同,他们不单纯只看待遇,企业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食宿环境、劳动强度、对员工的尊重和关心态度、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都是他们决定去留的重要因素。
  
  王建民说,员工个人要求多了,那么企业和员工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地方就会增多,员工的流动就会显得频繁。
  
  新疆准东石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人事主管张女士坦言,技工院校学生还没出校门就有多家企业可选,虽然解决了学生们的就业问题,但也确实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稳定性。
  
  整体上,技工院校难以满足市场对技工的需求,高技能人才更是如此。
  
  新疆西部节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洪胜说,经过两年的建设,3月份公司将正式投产,但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人员缺口,其中高技能人才是很重要的一块。王洪胜说,本土高技能人才很少。
  
  2011年,全区技工院校高级技工班和预备技师班招生只有3011人,较2012年减少了791人,减少20.8%。杨志璋说,这是多原因造成的,而首要的应该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足。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是投入教育,是纯消耗教育。”杨志璋的依据是烹饪、汽车修理、数控、焊工等等,讲得再好,如果没有原材料的辅助多次练习,都是枉然,而这个时候,所有的练习都是纯消耗而无产出的。
  
  统计显示,一个高级技工、预备技师的培养投入,要比一般技工的投入高出50%。这个时候,如果资金投入不足,就会影响培养学校的功能发挥,也会影响学校的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