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满分作文

2017全国高考统考地区已经公布,使用全国Ⅱ卷的省市有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2017年全国Ⅱ卷作文暂未公布,本站小编将在第一时间为大家分享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及满分作文,欢迎阅读~

2017年全国Ⅱ卷高考满分作文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真题:

全国卷II(适用地区: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

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

2016年全国卷2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 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作文审题】

文题在审题上一点也不难为考生,明确告知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因此我们可以任选其一,作为立意角度来写作:

一、借助语文学科的学习,我们努力投身课堂学习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丰富情感、培养鉴赏能力,是有效提升语文素养重要途径。

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大量阅读,积淀人文底蕴,提高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是有效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是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是有效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基于文题要求中并没有2015 年那种“你赞同哪一种”之类的“任务驱动”式指令表述,所以,综合考虑不同途径也是可以的,而且更利于观点的综合性、辩证性,这也更能体现考生思维的全面和逻辑的严密。

【高考满分作文】

  条条大路通罗马

  吉林一考生

如何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呢?文题给出了“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条途径。探究这三条途径,它们相关相通,并行不悖,如条条大路,均可抵达罗马;似根根琴弦,都能弹响佳音。多渠道学习,多方面猎取,更能加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首先,向阳花木易为春,课堂学习有利于培养语文能力。

学校是学习的最好场所,优雅的环境、优越的设施、典范的教材、专业的教师……为学习创设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就能在学习名篇佳作中,领悟规律,丰富知识,明悉事理,培养情怀。而且,因为有教师进行“听说读写”的辅导点拨、同学间的研讨交流,学习还会不断地由“山重水复”转入“柳暗花明”,从而让我们这株渴望生长的小树,在最适宜的阳光雨露中,快速枝繁叶茂,茁壮成材。

其次,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阅读可以提升语文能力。

课外要大量而广泛地阅读,获取各方面的知识。阅读是量的积累,水满才能自然外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要读,以阅读丰富知识,积淀人文底蕴,提高明辨是非、识别善美丑恶的能力。形象一点说,要像饥饿的牛吃草,莫管是茅草、荆草,软草、硬草,埋头勤啃,一概吞入,多多益善;然后通过反刍咀嚼,慢慢消化,在选择中汲取营养和精华,进而健壮牛身,耕耘播雨。

第三,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实践能够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是语文,也时时需要语文。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试想,如果没有十几年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语言艺术,侯宝林怎能成为相声界的大师?如果没有几十年用心体味、用心品读中外诗书,季羡林怎能成为学术界泰斗?“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的话,堪为社会实践有助提升语文素养的最好注脚。

“道义平生无捷径,风波随处有虚舟。”尽管上述三个方面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渠道,但“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想成就事业,还须主观上的努力奋斗、拼搏进取;只有勤奋地探索、勇敢地搏击,才是成功的最好途径。辛勤耕耘,必有收获;愿大家都能经营好自己的语文之田,花繁果硕,金秋丰盈。

【名 师 点 评】

1.立意精准,中心突出。本文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提炼出“多渠道学习猎取,更能加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的观点,这一立意是非常切合题意, 堪为命题要求允许下的上乘之选。

2.材料丰富,论据典型。既有侯宝林、季羡林学习生活等事实材料,又有“ 腹有诗书气自华”“绝知此事要躬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名言材料,论据典型、材料充分。

3.结构清晰,自然成文。文章开头通过材料引出议论中心,然后分三个方面逐一加以阐述,最后连续引用诗句,在分述中结论全文,回扣题目,如风行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