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你身边的“后光”

A说,不久前偶遇一旧交,有点尴尬的相见。一个婚礼,偏让十几年没见的她们碰上了。俩人的尴尬源于一个男生,但她们不是情敌。中学时,男生追求女生,似乎总要启动第三方,自己无法突破,就从好朋友这儿入手。那个女孩就是男生为追求A而启动的第三方。在她的撮合下,A和男生走得还比较近,不过约会永远是三人行。毕业时A知道,女孩愿意当第三方,其实是因为喜欢这个男生。

心理学与生活:你身边的“后光”

故事很老套,想说的是这个第三方。第三方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后光”,由“后光效应”而来,说的是要劝说和影响一个人,启动第三方来进行,更有说服力。

学校里的男生着实很喜欢用“后光”。到了大学,宿舍里几乎每个女孩和男友吵架,男友都会找到和女孩关系最近的室友,给点小恩小惠,“后光”就会很尽心地钻进女主角的床帘,一番蛊惑之后,女主角通常都软了下来。

例子还有很多:家庭中,不少父母在儿女受惯了娇宠听不进父母的话时,找一个孩子心中比较权威的人,比如老师、长辈、亲戚出面劝说,往往马上会起到作用;婚姻中,俩人吵得不可开交时,如果有第三方出面调停,那么,战争中的俩人八成会买中间人的账,不再继续斗下去;朋友中,如果你看到两个朋友闹得不可开交,是不是也会主动承担第三方的责任,制造个机会让他们冰释前嫌?

不久前,表妹选专业方向,照例来了我家。

他们家的很多问题,父母说再多也没用,女儿就是一副“怀疑论”、“反抗论”。同样的论调,如果观点来自我,表妹倒认了真。她的'父母先是给我打电话预热一番,说了他们的倾向,希望我把这个观点不留痕迹地转给表妹。我知道自己又被当枪使了。几天前,刚刚被下了任务,要把表妹的男朋友劝说掉。“她现在就听你的!”俩长辈苦口婆心。

表妹来,果然向我神秘透露,她恋爱了,这男孩如何如何。我只听了,没执行任务。一段感情,你没有理由说它是好是坏,专业也一样,你能说这个方向一定好,那个方向一定不好?你只能列举这个方向的工作前景,与你的性格是否匹配,最终决定的,还是自己。

她的父母大概不知道,“后光”启动得多了,就没说服力了。如果每次,我都仅仅是一把枪,端枪托的是别人,那么,表妹很快就不乐意听我意见了,我无非是父母意见的助推器,咨询我还有什么意义!

“后光”的确有它的价值,就像你行驶在路上,车灯不太亮,你看不清前方的路,偏巧,后面一辆车上来,大灯一照,肯定能让你的视野清晰很多。但是,如果这时不同方向的车蜂拥而至,都开了大灯,那么除了刺眼之外,你得不到更多。

关系中的“后光”也是如此,借用的“后光”多了,只会让你主意更乱。而且,如果经常借用第三方,那么,不仅借用方(可称为第一方)的威信会更加降低,经常被借用的第三方,权威性也会因借用频率的增加而衰减,最后也成为第一方了,不得不借用新的第三方。

所以,现实中的问题,能直接解决的,建议不依赖第三方。比如,父母和孩子的问题,如果能和孩子直接沟通,成为孩子心中令人信任的权威,相信不需要什么第三方;恋人间的问题,就算没有第三方的出现,相信也有自己的解决方式,何必非要搅一个第三者进来;朋友间,如果非要记一辈子仇,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算出了问题,也有冰释前嫌的那一天。

“后光”最多也就是一个预案,就像汽车的安全气囊。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候,弹出来,才会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一个小小的刹车,非要安全气囊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