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一: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

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

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

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二:

内容摘要: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加强和全面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重要。对中职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市场经济大潮汹涌冲击着每一个人,社会角色和社会环境的多面负重,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多种影响,劳动的形式、选择关系的重新组合,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职业和就业渠道的不断拓宽,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标准化等,都会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或急或缓或主动或被迫地在自己的心理上,引起一系列的新异刺激,而作为21世纪的中职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像学习考试、升学、就业、生存和适应环境等等。随着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大,大多数学生都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加强和全面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人的心理素质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提高。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之一的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提高人口的心理素质放到议事日程上来,青少年作为未来祖国的建设者,担当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就必须对跨世纪的青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

 (二)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只是身体健康而是逐渐趋向全面了。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远不再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健康的定义在不断发生变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健康的规定是,具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等四方面。

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他既是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又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人,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具有健康的体魄,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化教育需要更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满感情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表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自身的潜能资源,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体现教育的本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稳定、持续、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健康的人,他不仅能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能积极反作用于环境,而且还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中职生正处在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调适能力还不够强的时期,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复杂问题时,常常引起心理矛盾的冲突,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1.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本保证。

我国医学一向认为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表明情绪的过分激动或紧张都会引起生理上的疾病,甚至死亡。现代医学进一步证明,生理疾病的产生与心理因素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生活、学习压力与心脏有密切关系、喜怒、忧伤、愤怒则会导致胃肠病等等。中职生正值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开始发生变化,正处于自控能力差阶段,再加上自己本身素质低下,由于心理异变导致疾病的有之,由于失恋而打架的有之,由于顽世不恭、对管理自己的老师用武力威吓的有之,这样一来长久下去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本保证。

2.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职生的学习是一种高力度的思维活动,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在学习中充满了矛盾与困难,又需要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对高一辍学的65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50%的学生患有心理疾病,他们不但有思想障碍,而且联想涣散没有中心,思维杂乱无章。这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是影响这些学生智力发展停滞或倒退的主要原因。

3.心理健康是思想修养的重要基础。

人的一切思想活动都是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心理健康实质上是人的内心世界、自我修养,道德评价和价值趋向的综合表现。所以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易于接受正确思想,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对不正确思想采取排斥态度。具有自知之明的中职生,往往具有乐观进取的人生观,而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会受到消极无为的人生观的极大影响;能顺利适应社会环境的中职生,往往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而偏激厌世的人常常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善于交际的中职生,往往具有热诚、乐观的品质,而孤僻厌交的人则会常常具有忧郁、冷漠的性格。

由此可见,健康心理对成才具有积极影响,而异常心理则对成才具有消极影响,因此中职生既要重视健康心理的养成,更要做好异常心理的调适。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素质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中华民族拥有许多必须继承和发扬的心理品质,但同时存在一些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心理倾向。如比较因循守旧,过于求稳而怕冒险,易受暗示,人际关系敏感等。这些特点影响着人们创造精神、创造力的激发和应用。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克服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学生有稳定的学习心理。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但如果不重视学生心理的调节与把握,学生学习就会遇到障碍,从而妨碍他们的智力发展。在对300名高二学生的心理咨询调查统计中,有关学习的心理问题占80%。有的认为学习没意思,怎么办?还得上一年才能毕业,毕业后考学校有没有把握;有的说“我学习很努力,但由于自己基础太差,成绩总是上不来,家长埋怨,老师失望,我苦恼极了,我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我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有的说“我也很想学,但部分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老刺激我,给我泼凉水,说你学习也没用,要是考学校的料早就上重点班或普通高中班了,来职校考学校是墙上挂门帘,还不如多交几个朋友,将来到社会上多几条出路,于是我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消沉”。还有许多学生存在着学习焦虑、不愿意参加考试,甚至产生考试紧张的心理疾病,他们的情绪低落,精神忧郁,有些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这种郁闷的情趣会降低人的心理水平,导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下降,严重的会形成学习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专家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等教育的“中介”、“基础”,认为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其他各育都无从落实并不可能得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的养成需要依据德育心理学的原理,智力的开发需要依据心理学原理,体魄的增强要依据体育心理的原理,美育要依据审美心理学原则,劳动观点、劳动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要运用职业心理学的原理等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挑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决定我们整个社会未来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