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和长镜头的见解

从导演方面的意义上讲,蒙太奇,就是导演把他想讲的东西,通过各种不同的镜头表现方式告诉你。带有强制性和主观性,控制观众的情绪,结局由导演决定。

蒙太奇和长镜头的见解

而长镜头则与其相反,它纪录的事实在屏幕上展现的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在我的想象里,蒙太奇和长镜头关系就如同对一道菜肴的态度。

面对着一条新鲜的三文鱼,西方人(长镜头)说肯定就要生吃啊,保持它真实的肉的质感、香味和营养,顶呱呱!而大部分中国人(蒙太奇)就喜欢煎着吃,因为中国人吃不惯鱼生,何况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美食文化,炒、蒸、煮、焖、炖、扣、卤、煎、焗、扒、炸、烤、灼、氽、溜、煲,厨艺博大精深。一道菜我变着法的做,做完粤式做湘式。。。一条三文鱼,任凭厨师处理,结果包罗万象。

蒙太奇,它不仅要以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手段完成镜头与镜头的组接,还要运用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手段处理画面与声音,色彩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运用蒙太奇的手段、方法和表现形式,对于画面的分切,延续,对列和组接。从这一意义上讲,简而言之,蒙太奇就是镜头的安装,组合与构成,即按分镜头次序装配。

这里面的艺术功能,概括地讲,有

1. 通过镜头分切与组接,进行对画面的选择及动作的取舍,对主题的概括和情节的集中。

2. 积极引导观众参与影视片的创作,吸引注意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3. 创造影视艺术独特的时间和空间,运用蒙太奇镜头的分切与组合,将现实生活的.时空变成艺术的有限时空与无限时空。

4. 创造出影视片内部结构的严谨和外部结构的流畅,产生出强烈的节奏感。

5. 运用蒙太奇镜头的分切与组接,产生新的含义和概念,构成具有特定意境和寓意的影视语言。

6. 声画的有机组合,多元素(表演、摄像、造型、声音、色彩等)的融合,产生完整,统一的声画合一的银屏形象。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

比如中国香港电影,林家栋,黄日华等主演的《复仇》电影中,25分处,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主演等人去到一个案发现场找寻三个凶手留下的蛛丝马迹。导演在这一个片段中试用了平行蒙太奇,把主演在现场找寻蛛丝马迹的片段,与在这之前发生凶杀案,凶手杀害屋主的片段分切,对列,组接在一起。

这种蒙太奇手法对画面的取舍十分准确而让剧情紧凑,集中:主演从现场环境中猜测出什么,下一个镜头就会紧接着凶手的画面。而且画面形式新颖,很有创造力。打破了现实时空这条线的局限,把过去跟现在联系在了一起。里面的音乐和画面的互相配合,紧凑有力,荡气回肠,再加上特殊的场景:凶杀现场,让观众也是揪了一把Σ( ° △ °|||)︴呀。

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那些特工,黑帮题材的电影。例如《教父》这一系列的电影中,蒙太奇艺术的表现形式在这种黑帮题材中的演绎,真的会给剧本加分。

对于蒙太奇的理论、方法和学派而言,真正对其进行挑战,形成冲击的,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长镜头理论,长镜头学派,或称场面调度派。主要是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推动下,掀起创作浪潮。并且出现了蒙太奇与长镜头双峰对峙的局面。

长镜头学派代表人物,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的本质是“正式的艺术”,强调显示原本存在的含义,反对创作者以自己的意图给现实添加东西。长镜头即指影片中的单个镜头的胶片超过17米或延续时间30秒的镜头。

20世纪中叶,不少欧美电影艺术家创作了不少佳作,彪炳于电影艺术史册,如意大利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橄榄树下无和平》、法国的《好年华》、《狮子的标志》和美国的《大卫》等。

比如我国影片《小兵张嘎》中,罗金保带领小兵张嘎在敌人占领的村庄里寻找抗日游击队的长镜头。在这一长达一分多钟的连续的寻找过程中,镜头从未切换,人物、环境、动作交代得一清二楚。通过罗金保和嘎子的一系列动作,这个悠长而有变化多端的跟、拉、摇、升、俯、仰、推等综合性运动镜头,达到了逼真地再现当年抗日战斗生活的目的。

电视剧《嘿,老头!》李雪健喝酒片段经典长镜头,特别有意思,通过一个长镜头来还原表现主角的形象特征。

当时20世纪中叶,蒙太奇手法之所以受到长镜头派的抨击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某些用蒙太奇手段创作影视片中,平庸、矫情、湿疹、虚假等矫揉造作的弊病频繁出现。所以,对于它们二者。我们都不要为了“使用而使用”,故弄玄虚。而是要从艺术和美学的角度出发,给他们赋予新时代的创新力和想象力。

而所以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喜欢摄影,自己拍一些微电影或者MV等,都会充分利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

现在有许多一镜到底的MV、多米诺骨牌效应、或者婚礼的视频。在这些创作中,可以看到许多烧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很强的作品。

期待二者各自完善和深化,合二为一的运用和推广,将影视艺术创作的总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