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初中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峡》初中语文说课稿

1、解读教材

《三峡》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和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优秀,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一年四季三峡景色和山水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更是令人赞叹。

2、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八年级学段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而且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的美,掌握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点、难点。基于本课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确立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三峡的美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味欣赏等方法进行教学。

我们都知道,情感与知识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除了创设情境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诵读积累文学作品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练一练、背一背、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准备用六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三步、再读课文,领略美景。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写法。第五步、读读背背,熟读成诵。第六步、课外延伸,拓宽视野。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我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一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分三步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这里包括生字正音、词语解释、重点语句翻译的内容)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第三步、再读课文,领略美景。

品一品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据此我安排了如下活动: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我认为三峡的--------美,美在---------”进行说话训练,并举例提示。

如:我认为三峡的山美。美在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先独立思考,接着四人一小组交流,然后派出代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雄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奔放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清幽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婉美

(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领略了三峡的美,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突出了教学重点。)

2、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这一环节旨在调动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得到审美体验。)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写法。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不能不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这篇课文的美。请同学们三读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这一环节时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这时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告诉他们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比如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并举例提示。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此环节,我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并辅之以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自然会依据以上的提示完成对写法妙处的赏析,然后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至此,教学中的重、难点都一一完成了。

第五步、读读背背,熟读成诵。

背一背

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以此来调动学生背诵美文的积极性。

检查时可请几位同学试背课文,背得好的同学以掌声鼓励给予肯定。

第六步、课外延伸,开拓视野

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请同学们来欣赏,并积累下来。

2、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谷城县的南河“小三峡”,薤山叠翠,千年古刹承恩寺都是很美丽的风景。下面请你也运用郦道元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展示他们的美。

(这一环节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四、教学评价

这堂课中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会学到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上,既有激烈的讨论,也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审美体验和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