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试常见问题

想要成为一名中医吗?面试中医有哪些常见的问题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医面试常见问题,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医面试常见问题

简述针刺法的注意事项。

【答案】常见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

(1)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汗出过多、出血后不宜针刺,孕妇尽量不针刺;

(2)针刺时尽量取卧位,进针后盖好衣被,并用支架支起被子,以防压弯针柄;

(3)针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一个穴位应用一支针,以防止交叉感染;

(4)局部皮肤有瘢痕、肿瘤、感染、溃疡及出血性疾病者不宜针刺;

(5)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全身不良反应。

简述内伤发热的定义并分述各型内伤发热的机理。

【答案】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的病症。

(1)肝经郁热。气郁化火而发热或肝火内动以致发热

(2)瘀血阻滞。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因血虚失养而引起发热

(3)内湿停聚。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也称气虚发热

(5)血虚失养。久病心肝血虚,脾虚不能生血,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血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因而引起发热。

(6)阴精耗伤。素体阴虚,热病日久,耗伤阴液,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能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阳气虚衰。寒症日久,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虚阳外浮而引起发热。

简述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纵贯全身,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2.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即上肢的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为足三阴经。

3.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即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足三阳经。

4.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5.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6.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论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

(1)“无痰不作眩 ”出自 丹溪心法

病机: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

证以眩晕而头重如蒙,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治痰为先。

(2)“无虚不作眩”出自景岳全书

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伤精,以致老年肾亏,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足清窍失养而形成的眩晕病症。

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为特点,属虚证,补虚为主。

中医面试:题目举例

1.试述淋证的病因

(1)外感湿热:因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从下侵入机体,上犯膀胱,或由小肠邪热、心经,下肢丹毒等它脏外感之热邪传入膀胱,发为淋证。

(2)饮食不节: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脾胃运化失常,积湿生热,下注膀胱,乃成淋证。

(3)情志失调: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膀胱气滞,或气郁化火,气火郁于膀胱,导致淋证。

(4)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禀赋不足,肾与膀胱先天畸形,或久病缠身,劳伤过度,房事不节,多产多育,或久淋不愈,耗伤正气,或妊娠、产后脾肾气虚,膀胱容易感受外邪,而致本病

2.试述血证共同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病因: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之后。

病机: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治疗原则: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治火: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治气: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治血:根据各种病因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

3.试述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在病因、病程、症状方面的比较。

外感发热: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起初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内伤发热: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及外伤出血所致。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4.试述痹证的辨证要点。

痹证的辨证,一是辨邪气的偏盛,二是辨别虚实。临床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 关节肿胀,肌肤 红,灼热疼痛者为热痹,属热邪盛。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 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一般说来,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者为虚;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