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双重尺度—以龙岩火车站为例

摘要:提出了地域性建筑设计中双重尺度的设计方法,即形式的拓扑和深层结构的转换。双重尺度的设计方法是以地域建筑原型为基础,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提取原则,既是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又是方案地域性表达反复推敲矫正的尺度。形式的拓扑即场地、形体、平面符号等方面的拓扑,深层结构的转换即美学观念、历史文脉、行为模式等方面的转换。最后选择具有浓郁客家文化特色的工程实例——福建省龙岩火车站,进一步论证。

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双重尺度—以龙岩火车站为例

关键词:双重尺度;原型;形式拓扑;深层结构

地域性建筑研究是当今建筑设计的一股重要思潮,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关注地域性建筑设计,从而也引发了多种多样的设计途径[1]。目的是寻求与地域的自然环境,特殊的文化传统,以及技术和艺术上的地方智慧相结合,从而延续地域文化传统,体现地域特色,在社会心理上取得普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筑创作既重视显形模式的表达,也强化隐形意念的追求。建筑既有形象、色彩、文样、细部的处理,也涵盖某种言外之意、画外之音瞳]。因此,本文提出了双重尺度的问题,即形式的拓扑和深层结构的转换,与大家共同探讨。

1、双重尺度

双重尺度即形式拓扑的尺度与深层结构转换的尺度。形式的拓扑是以原型为设计的出发点,不仅仅吸取实体方面的构成要素,而且探究其深层次的形式结构,经过拓扑变形,融入现代的设计中,使原型获得继承和更新。深层结构的转换则重在意境、神韵、场所精神的塑造上,在潜移默化中将地方的风俗遗存、生活模式、传统空间格局表达出来,注重营造建筑中的心灵体验。

1.1双重尺度与原型

建筑中含有一种无言而又永恒的形式,这就是从精神和心理上抽象得来的“原型”,它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形态。以双重尺度为标准的设计,是以原型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基础,并将传统建筑文化的“原型”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新的技术材料、新的价值观念,这不仅是对建筑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是形成和体现该地域独特建筑风格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

此外,也将凝聚当地人们对该地域所持有的特殊情感和民族精神,体现人们在传统建筑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矛盾关系的理解[3]。

1.2双重尺度的关系形式的拓扑和深层结构的转换,这个双重尺度是物质和精神的尺度,是相辅相成,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单纯的形式拓扑更多体现的是建筑的物质形态,最终的结果是模仿或追随,较快使人感到厌烦;要经过深层结构的转换,反映精神特质,有一定的模糊性,才具有一定的意味和生命力。

形式的拓扑,从总体布局到细部处理,从原型的选择到具体形式的逻辑生成,新建筑有机会达成自身整体的和谐,形成类型中新的个体,并且与旧的个别保持延续发展的关系。它脱离了初浅的形式的模仿,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但是形式拓扑在功能、形态各异的作品中,用不同的象征手法对传统进行表现,这一终极目的没有变化。脱离了模仿之后又一个更大的难点,就是意境的生成。否则,很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纯以手法和技巧为终极目标。

1.3 双重尺度的现实意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国画对“形”“神”的意境评析:如果说前者“形似”让人有所触动的话,那么后者的“神似”让人品之弥久。神似是对形似的抽象提炼,具有理性文化的内涵,它尤其揭示了形似体的内在规律,使人们悟出形似中的“道”之所在。形式的拓扑与深层结构的转换正是要追求这种形似与神似的意境,这个双重尺度是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于建筑创作的一种新途径和一个结合点。它不仅要延续地域的传统文化,合理吸取传统的建造技术,尊重地域的场所环境,而且要和现代的设计观念,技术等相结合,创造出既反映时代精神,又反映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作品。

2、形式的拓扑

形式的拓扑是将原型进行拓扑变形转化为新的形式。建筑只有同那些历史上被赋予特定意义的元素或形式产生关系,并与现代相关联,才能体现其地域性和时代性n]。分析原型代表的形式关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场所关系的拓扑

场所关系的拓扑过程就是以原型所代表的场地关系为基点,经过拓扑转换,使新建筑与场地建立最基本的血缘关系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与原型代表的场地的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等方面的内容。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是以原型所反映的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图关系为大的框架,例如:场地内的道路组织,地形地貌特征,特殊的地标,建筑标志等,以此为坐标,建立新建筑与它们的呼应关系。

在建筑群体组合方面进行拓扑,意味着新建筑与整个群体要确立某种关系,是主从关系、对比关系、还是寻求比例上的差异关系等等,以此形成整个场地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2形体关系的拓扑原型

在人类漫长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已经历史地,约定俗成地确定下了各种形体和形体之问的关系,而具有了自己的规则和内在逻辑[5]。其最基本的圆、方等几何形体,形成了不仅符合功能,而且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的形式组织关系。

形体关系的拓扑,就是以原型的这种基本形体为构成法则,通过穿插组合,或对其进行加减等变形处理,或使其与具有独特意义的元素或形体产生关系等手法,最终使它们融于现实的语境中。

2.3平面符号的拓扑原型

往往可抽象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平面符号使得建筑循环反复——是一种同意反复,它在建筑中总是无止境的提及再提及自身。原型中平面符号特色鲜明,其直白的表达方式汇集雕刻、绘画等其他艺术,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平面符号的拓扑就是在平面的操作层面抽取原型的平面化特征,作为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其中,一方面拓扑是通过模仿或简单复制符号形式,用于建筑立面设计中,是一种直觉化、直观化的表达方法;另一方面的拓扑是对原型符号进行集中提炼,抽象其形,挖掘其意,并作为母题,转化成为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当然也不排除某种程度某一细节的相似。

3、深层结构的转换

深层结构的转换把建筑从历史的境域中引向新的现实,使建筑在形式上超越原有形式,在内涵上又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现代感,从而获得同源现象,产生抽象的意义。虽然熟悉的原型在其形式和位置上固定了下来,而且在共同的情感上对人们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但是它的意义却是可以随时代而不断延续变化的,我们可以赋予其新的意义。

3.1美学观念的转换

原型承载和表达了人们最初的较为朴素的审美情感,它所代表的原初性、简单性、单纯、真实的审美观念,随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美学观念的转换,是一种包含“延续”和体现“再生”的过程。“延续”是要延续原型所承载的人们的审美情感,要完善它所代表的美学观念;“再生”是要为其注入鲜活的细胞,融入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例如:采用新的建筑材料,技术手段和艺术形式的结合,并与当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心理结构、价值取向相契合,来展现现代文明之下的地域建筑作品。

3.2历史文化的表意

建筑的文化表达是建筑的画外之音,未尽之意,它是建筑显形式样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文化表意使建筑更具有文化方面的深层意义,涉及到文化意识、文化品位、精神气质、潜在哲理等多方面因素[6]。原型出自于地域建筑之中,表达着强烈的文化之根,其特质铭刻于地域环境之中,在建筑文化这个大的角度方面塑造着建筑的地域风格,是建筑作品表现出文化的认同性和场所精神的源泉。其所代表的文化可谓是建筑的灵魂所在。因而在设计中延续历史文脉的`过程,就是挖掘地域建筑的深层次结构,再现建筑的灵魂的过程。

3.3行为模式的转换

以原型为代表的建筑形式,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令人激动的空间,更有那令人难忘的生活模式。他们代表了地方人的行为方式,与人们的心理结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相契合,成为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和归宿。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行为需要和心理需要也在变化,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模式,渴望新时代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因而对于建筑设计而言,要加深对建筑空间主体的认识,充分考虑人这一重要的设计维度,对建筑做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处理,推动建筑空间的整体设计。

4、实例分析

龙岩站位于龙岩市西面,站前广场为圆形占地约8 ha,车站建筑面积12 000 m2,最高聚集人数1 500人,广场中线为主干道人民路与城区相接。龙岩位于闽西山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那里的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以车站作为龙岩市的门户,更要体现客家文化这个大的背景,体现地域特色。

4.1 土楼原型福建西部的龙岩、上杭、永定一带,散布许多富有特色的客家土楼住宅。福建圆楼起源于北方的四合院,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演变成五凤楼、云楼,最终四个墙角被抹圆形成圆楼。福建土楼聚族而居,造型雄伟,工程坚实,作风浑朴,不多雕饰彩绘,圆形平面,内外三环,层高由外环向中心降低,中心为平屋。特色鲜明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2形式的拓扑

4.2.1 场地的拓扑

从客家土楼原型所代表的场地关系(图1)得到启示,建筑、场地设计力求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并注重室外环境设计,与客站广场融成有机整体。

实施方案总平面由内、中、外三环构成,是客家土楼平面的拓扑变形(图2、3、4),其中标志物为内环,绿地为中环,建筑物为外环。标志物于城市广场中心,为一圆土楼形式,以此为中心将广场形成三条轴线,即站房轴线、南北轴线、商业轴线,依圆形层层展开,场地隐喻福建客家圆土楼住宅的平面。站房轴线强调视觉景观,造型轴线对称,之间设水池、雕塑、牌楼、直跑踏步,绿化等景观,使轴线上的景观得以加强。总平面内留出大面积的绿地,成为城市居民、站前人流休闲、逗留之场所。

4.2.2形体的拓扑

实施方案是基于圆形土楼这个原型进行拓扑,使其达到标志性形体的目的,成为广场的视觉中心(图5)。土楼原型作为场地内的主要元素,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特殊性,经过集中提炼,来诠释车站这样一个特殊的建筑类型对于现代城市的意义(图6)。这时候原型不再是附加的脱离现实的赘物,而是建筑空间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表现出形式推演生成的逻辑性。

形体的拓扑方向,还完成比较方案1(图7),方案直接采用了圆形土楼形式,这种直觉化的表达方法,而在场地拓扑和深层结构的转换上考虑较少。

4.2.3平面符号的拓扑

实施方案(图5)体现了闽西的地域特色,其立面采用闽西的建筑符号,立面造型分两部分,前部分为圆土楼的一段,是与城市广场同圆心的一段弧,斜坡顶是土楼顶的变形,中间封闭,厚实,两端通透,配以绿化,与城市广场呼应。立面后部分两端起翘,拓扑于五风楼坡屋顶,具有地域的鲜明特色和可识别性。比较方案2(图8),是现代建筑形制与地域符号相结合的建筑方向,大片的实墙,飞扬的弧线与玻璃广厅等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局部考虑立面符号的拓扑,本质是完全追求气派的现代建筑。

4.3深层结构的转换

4.3.1客家美学观念

置入雄伟厚重、朴实大气的客家土楼,由于防御功能和以族聚居的血缘的需求而产生了独特的形式。采取方、圆两种基本形式,外表单纯朴素内部则由大量单元住宅有序地组合到一起,向空中展开,形成了具有强烈的中心感、领域感、归属感的空间形式(图6)。此外,由于人的向心性心理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秩序的建立,也构成了土楼巨大封闭性特征,使人处于一个自我的领域。这些是保持地域特色的根基,我们将其置入到该实施方案的设计中,表达中心性美学,是为了寻求客家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

4.3.2客家文化的延续

客家土楼延续了儒家的文化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象征着其先民团结奋进。他们吸取“天圆地方”的理念,特别是圆更加体现了客家人的齐心协力、和谐统一的人伦理念.

在其文化精神中有着强烈的血缘色彩,传统的土楼造型布局,其显着特征是向心性、对称性与前低后高主次分明的规律,这以血缘和血缘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思想的物化模式,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