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字《乘法分配率》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观察猜想,切入探究点

小学数字《乘法分配率》教学案例及反思

1、抛出四组题目

(1)(6+4)×5 6×5+4×5

(2)(8+12)×4 8×4+12×4

(3)8×(7+3) 8×7+8×3

(4)7×(15+20) 7×15+7×20

2、观察猜想: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猜想一下,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我发现左边一组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生2:不对,应该左边的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因为8×(7+3)与7×(15+20)……。

生3:右边的算式是两个积相加。

生4:我认为是两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面的数相乘,然后把两个积相加。

生5:我猜想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结果会相等。

3、初步验证:

师:真相等?猜想要验证,用什么方法呢?

生齐:计算一下就行了。

师:好,自己找到了验证方法,选择其中两题同桌分工合作进行验证。

反思:课堂中,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学生需要上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

二、自主编题,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模仿编题:

师:你也来创造几组题目,并进行验证,说给同桌同学听。

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1:(25+18)×2=25×2+18×2

生2:(15+28)×6=15×6+28×6

生3:46×(25+25)=46×25+46×25

生4:76×32+76×68=76×(32+68)

……

2、实例说明

师:为什么会相等呢?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呢?四人小组合作,看哪一小组研究有成果。

生1:上星期天我买了两支同样的自动铅笔和两包笔芯,每支自动铅笔3元,笔芯每包1元,一共要付多少元?我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证明:(3+1)×2=3×2+1×2,(3+1)表示一支自动铅笔和一包笔芯的价格,乘2后表示一共要付多少元;等号右边表示两支自动笔的价钱加两包笔芯的价格,研究结果确实相等。

生2:小张摆木块,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了4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块?

师:每一组都有发现,都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问题,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说明确实存在着

三、明理内化,开拓思维

1、明理:

师:以上这些题目是两种算法,但结果是相同的,我们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等号。

师:这不,我们又发明了一个乘法运算定律,称为乘法分配律。

2、内化: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生1:(7+8)×3=7×3+8×3。

生2:用数字举例说不完,我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生3:我想用符号来表示:(△+○)×□=△×□+○×□

生4:我用汉字表示:(爱+数)×学=爱×学+数×学

……

反思:一层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用不同的'方式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水到渠成。我想:这远远比背概念,做练习好得多。

师:那么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述的话,该怎样说呢?

生1:两个数和乘一个数,就可以把两个加数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生2:乘的地方,用相乘,再添上分别两字。

师:那请你说一说。

生2: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层练习:

第一层次是巩固练习: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式子。

1、(25+7)×4=

2、8×(125+9)=

3、46×18+54×18=

4、36×5+36×5=

第二层次练习题: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起来。(不能连的说明原因,怎样改动能连。)

1、24×49+24×51 24×(49+51)

2、(25+6)×4 25×6+4×6

3、35×(18+26) 35×18+35×26

4、(24+35)×5 24×5+35

第三层次综合练习:请选择适合你的星级题。(略)

反思:我分三个层次,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题目解答。分层练习,在面向全体同时,照顾到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同学均有成就感,都能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