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怎么设计呢?本内容由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学习!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岳阳楼记》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以及感情的领悟能力,但由于他们没有亲临岳阳楼欣赏过那里的美景,只能靠他们的想象,靠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因此,教师要作好朗读指导,尤其是作好范读,并且要求学生背诵。对于作者的心境,学生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八年级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法学习文言实词,对于部分文言实词则要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记忆。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教育学生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沉着冷静,要以平常心对待。

2. 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评价作者的观点,感受文章的积极意义,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主义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加强朗读训练,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三、知识与技能

1. 加强朗读训练,背诵全文

2. 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3. 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会更好地品味文章语言,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熟读背诵全文 

2.理解运用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教学资源

 作者及作品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名胜古迹吗?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指的是什么呢?有哪些文人墨客在这些地方留下了诗词歌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指的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得形象生动,令人神往;崔灏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人肺腑,让岳阳楼名震天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让岳阳楼名震天下的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岳阳楼记》。

2. 学生拿出资料,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 多媒体展示本课生字,学生注音朗读并理解。

   谪(   ) 属(   ) 霪(   ) 霏(   ) 樯(   ) 冥(   )

   偕(   )

教学活动2

 

 

二、 指导朗读

1) 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小声跟读。

2)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举手争取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并记录下读错的字。

4)学生主动帮助同学指出并纠正错误。

5)要求学生快速看课文注释,分组讨论理解本文大意。

6)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读出节奏和感情。

7)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学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并朗读。

   /远山,吞/长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学活动3

 

三、 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2.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对照补充翻译课文,并讨论重点句子的含义

 3.出示多媒体课件,补充难句翻译。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予曾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教师搜集全班学生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教学活动4

 

.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 指名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他学生作出评价。

 3. :问:这一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要从腾子京写起?

 学生讨论发言。这一段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所以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联系开头两处交代时间的话,可知滕子京在短短的一年里做出的成绩是了不起的。

教学活动5

五.学习第二段。

 

1.    请学生朗读此段,并请另一名学生翻译,教师对重要字词作出解释。

 

l         观:集中目力看,用词准确。夫:发语词。衔远山,指洞庭湖中的小山,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会:聚集。得无。。。。。。乎?:文言文中的一种固定格式,表推测语气。:“能不。。。。。。吗?”

 

2. 指导探究,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

 

1) 这段如何写景?

 

 2)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没详加描绘岳阳楼?

 

 3   作者所述登楼者是什么人?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明确:           

 

 

(1)     作者抓住特点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上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上写了湖的变化万千的景象。六个短句,气势恢宏。尤其是“衔”“吞”二个动词字,更是形象地写出了山在湖中,蓄满江水的壮阔气势。把静止的物写活了。

 

(2)     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述,是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没必要去重复,又加上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在于写岳阳楼的建造和结构,,而在于借景抒情,所以“然则”二字一转,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     登楼者是指“迁客骚人”。

教学活动6

六。学习第3.4段。

 1.找两名学生分别读这两段。教师引导学生翻译。

 2.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本文情景交融:悲苦之情让人悲情满怀,欢乐之情令人喜气洋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2) 作者为了表现“悲”、“苦”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用了哪些景物?又是如何渲染气氛的?

 3)比较两段的结构特点,分析讨论一下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明确:

1)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

2)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如,第三段: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声音是“虎啸”“猿 嘀”,无不具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上“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的凄惨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第四段:季节是春天,天是“长天”、“月”是“皓月”,岸边动物是“沙鸥”,植物是“芷、兰”,这些都是美的事物,再加上“和”、“明”、“翔集”、“千里”等修饰词的生动描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花红草绿、明月长空的美好画面,让人心情愉快。这两段分别写出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悲一喜,鲜明对比。

3)这两段中的两句抒情句是文章发展的中心环节,两种感情,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引出“先忧后乐”的论断。如果删去,文章思路就会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教学活动7

七、学习第5

1.全班齐读,请一名学生翻译。揣摩课文情感。

2.多媒体出示问题:

1)“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所知道的有哪些这样的人呢?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教师明确: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  

2)这是一种民本主义思想,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这样的人很多,

前有杜甫、王安石、陆游,本文中的滕子京、范仲淹等,后有周恩来,邓小平,焦裕禄,孔繁森等

3.学生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4.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板 书 设 计

         

叙事:作记缘由

 

 

洞庭秋雨--------

      

写景:                            对 比

 

               洞庭春景--------

   

       议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引用名人的诗,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进入学习的内容,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2]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美的享受。

[3]此环节为了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让他们学会翻译,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4]此环节是很重要的,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作者写作的缘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此环节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6]此环节通过让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学会如何借景抒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思维能力。

[7]此部分赏析很关键,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必须作好引导,两段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明白借景抒情写法中,景物的选择描写很重要

[8]通过此问题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教育学生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