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的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零后》的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零后》的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九零后》的观后感1

6月12日,第三直管部党支部组织直管部员工观看红色电影《九零后》。

我是一个“老了的90后”,不追星不追剧,但却被这部剧深深的吸引住了,看剧的那天,仿佛又重新上了一遍高中、大学,心已经完全被故事带着走了,这部剧完全走了心,走了我的心,我想也走了大部分人的心。没有肥皂剧的华丽和虚幻,都是实实在在的青春的甜蜜与苦涩。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饱含热泪,情绪高昂,平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当然,老少年许渊冲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气氛担当。观看影片后的九零后,进行着影后交流,认真讨论着要如何学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影片的阵容堪称“豪华”: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者、作家马识途……16位“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在已有的纪录电影当中可以说绝无仅有。透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将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徐蓓说:“只有人的故事和细节,是具有经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视听环境去呈现西南联大,最好的角度是人。”

徐蓓回忆,见到王希季时他已经年过九十,但每天都会回办公室上半天班;许渊冲常常专注于翻译工作直至凌晨四点;101岁的吴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阅读《华为工作法》;马识途106岁才宣布封笔。一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怀,对知识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动容。

“走进波澜壮阔我心向往的年代。”“这些平均年龄96岁的人杰大师,比明星更明星。”目前,影片正在全国进行点映。不少观众纷纷表示,《九零后》展现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爱情、理想、浪漫、情怀,这部片子里都有,这种血气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而西南联大里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虽背景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书人。当年,他们穿梭在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大家的国文课。学习法语、学习英文······如今,虽已不再年轻,对学问的追求却从未停止。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

过去与现在,影片内外的两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

在感叹影片的同时,也惊讶于当代大学生的优秀程度。所以,从来都没有“垮掉的一代”之说,每一代人都在属于自己的时代,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热烈地成长着。

《九零后》的观后感2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

一个90后,观看着“九零后”的青春故事。他们是平均年龄90多岁的国宝级长寿老人,是用一技之长终身报国的大师,是西南联大辉煌历史的经历者与见证者。

这部纪录片,是“九零后”与当今年轻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的一次交流对话,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为爱国而读书的信念,呈现给当今的年轻人。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吃穿不齐全、战火遍天的困难岁月里,西南联大却大师云集、学术多元、精英荟萃、人才辈出,先辈们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通过观影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学史增信的理解。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联大学子立志读书、投笔从戎、许党报国的光辉事迹,触动我的内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先辈的努力和牺牲。他们在国外学业所成,本来可以选择远离这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但他们义无反顾回国报效,这种爱国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们作为新一代90后,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心里一定要装着信仰,装着国家。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学习党的历史,更加牢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为了国家的越来越好,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九零后》的观后感3

6月25日,在参加了红色电影活动后,我的内心深有触动。90后的我来看90后的他们,一群在烽火中成长起来的“老小孩”。人均年纪90+的他们依然笔耕不啜,颤颤巍巍的双手在光滑的鼠标上摩擦,或翻译作品,或帮助新一代科学家解决火箭,高铁等工程问题。这群90后老人记忆中的西南联大,虽仍拂不去战火的伤痛,但其中饱含的同门之谊,甚至是对老师的呛声,让我看到一段完全不同的岁月。

片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呼啸山庄》译者杨苡,《让子弹飞》原著作家马识途……闪烁的光芒一层层笼罩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不免让人疑惑片名为什么叫90后。看着他们名字旁边的年纪,才知道这群毕业于西南联大的“90后”,都已经90岁以上了。曾经,他们与今天的90后一样,意气风发。他们的纯真年代,在西南联大度过。即使毕业了多年,近乎百岁,他们也依然纯真。

为什么这座存在不到9年的西南联大,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也许邓稼先的话就能解释,当他认为一个人纯粹,就说:“这个人真pure!”西南联大的.他们,最“pure”。因为有最纯的理想,他们才走完了这段文化长征路。再次唱起校歌的“中兴业,须人杰”,机械系的王希季说:“我就是想做一个人杰。”简单九个字,串起学子们的共同志向。国家的命运,再次与一群青年紧密地连在一起。

他们在最“穷”的学校听课、生活,头顶可能有随时落下的炮弹。即使这样,老师也专注求真,学生心无杂念地求学。教室是铁板屋顶,四周是泥土糊的墙,方窗没有玻璃,是木格子上糊着竹纸。有的教室没有桌子,一人一把羊腿椅,伸出来的窄小“羊腿”用来给每个人放书、做笔记。

影片最后,杨苡回忆到巴金曾对她说过的话:长寿是个惩罚,她则轻笑着说:活着就是胜利。可可爱爱的人,永远年轻。“90后”的他们回忆起西南联大的那段回忆,他们的青春年华,他们的雄心壮志,活到老,学到老,尤其看到许渊冲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仍旧学着使用电脑,我们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进步呢!今天的幸福生活,着实来之不易,珍惜当下,把握好当下,同时感恩的活着,日子会越来越好!

《九零后》的观后感4

看影片之前没有了解过《九零后》,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讲啥呢?怀着好奇之心我走进了放映厅,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以前没有了解过西南联大,对西南联大知之甚少,看完影片我内心感觉非常惭愧,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得云南人,竟然不了解这段历史,看来应该好好加强云南历史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联大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他们通过电影屏幕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砺炼,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救国经世,尤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识分子会在山河破碎之际,在政治、军事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这种韧性,会让一种文化变得极度的强大。而茅屋草舍的联大,群贤毕至,共赴国难,使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层面没有溃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目标”所融合,异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养出一批独立思考,热爱国家的人才。这,也是联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赞誉的原因。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而联大的辉煌,注定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无可比拟,不可复制。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饱含热泪,或情绪高昂,或平和地讲述着那个艰苦岁月的珍贵回忆,过去与现在,成就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体验。看完影片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震撼联大在那段历史时期的求学艰辛,震撼他成就了那么多的国家栋梁之才。

《九零后》的观后感5

九零后,在我的映像中,他们还是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年轻、勇敢、自信、充满朝气,穿着潮流,发型时尚;但影片中的九零后,他们是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古稀老人,他们经历了战火纷争的年代,他们是国宝级的大师,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两弹一星”之父、有院士、有人文大师;然而,在影片所呈现出的岁月中,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十八、九岁的年龄,同样年轻、勇敢、自信、充满朝气,在时刻面临死亡威胁、吃穿不齐全、战火遍天的悲情岁月里,一群年轻人仍然没有忘记学习,对学问的追求从未停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所了不起的大学“西南联大”诞生了,《九零后》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就是这所大学中的人和事,这是一部关于年轻人、关于青春的电影。

在民族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保住了珍贵的文化命脉;今天我们年轻人所面临的困惑,或许也可以透过读书找到答案,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只有更加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练强专业本领,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对得住先烈的牺牲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