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粮仓观后感4篇

引导语:天下粮仓是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引发人的深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遍天下粮仓观后感供大家浏览。

天下粮仓观后感4篇

天下粮仓观后感篇1

《天下粮仓》是不可多得的电视精品。2001年电视界即使只有一部《天下粮仓》,也可算是丰年。它的成功在于其拍摄得精致:在众多垃圾影像中能找出这样精雕细琢的画面是电视观众的幸运。该剧对于艺术的执着与严肃也给电视人以警醒:电视剧的粗糙也许不是电视剧本身的问题。

同样是反贪剧,《天下粮仓》不停留在经济犯罪的表象上,对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挖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腐败。腐败决不仅仅是贪污受贿、生活堕落这么简单。田文镜从不受贿,但为斗倒刘统勋不择手段,为自己的势力壮大拉帮结派;米汝成一生清贫,可他为自己的儿子仕途坦荡,不惜收受巨额财产,亲手毁掉一世清名。这当然不能叫经济腐败,但我们可否叫它政治腐败?这种腐败对政权的危害同样严重,同样需要惩治。它与经济腐败外观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出于一己之私心。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腐败。人皆自私,这是天性,在一定范围内自私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且没什么坏处。而掌权者的自私就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卢焯无疑是个为民鞠躬尽瘁的好官,可他更是一个深爱自己女儿的父亲,他的下马又能怪谁呢?

本剧对人物的塑造决不停留在一个侧面。难忘米河对李忠的评价:人品有望,官德无存。李忠被斩时,漫天飞舞的纸钱留给所有人无穷的疑问,人品、官德孰轻孰重?情理、法理何去何从?人往往会陷入矛盾,而编剧让李忠陷于一方百姓的安危与江山社稷的大义的矛盾取舍中,其悲剧的命运在所难免。同样,米汝成、田文镜、卢焯与以往塑造的官皆有所不同,如前所述。

同样是历史剧,《天下粮仓》与枯燥无味无关,其丝丝入扣的情节设置让人欲罢不能,其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让人感慨万端。不过,这也使该剧“宫廷之外的戏有些虚”,有了些戏说的味道。这也许就是它没能摘得“飞天奖”的原因,可《神医喜来乐》的戏说又该作何解释?

剧本的文学性较强,很久没有听到这么有文采的对白了,现在的电视剧都比白话还白话。

可以看出导演对该剧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感情,使该剧贯穿着饱满的激情和强烈的戏剧张力,几乎集集催人泪下。每集都有兴奋点和感人之处。每个镜头都不敷衍。有这样一个镜头,高斌决定杀李忠时,全城百姓纷纷跪下,镜头缓缓摇下,画面出现了高斌官帽上的红顶子,血红血红,与百姓的褴褛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如此富于艺术感染力的镜头怎能不令人刻骨铭心。

导演的功力还可见于对演员表演的驾驭上。他可以让演员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哪怕是从未显露出的潜力。他能让田成仁从憨厚的农民变成刁老头,让聂远从戏谑的闹剧中走出,成为心忧天下、年轻有为的一代明君。最值得称道的是他让王海燕从胡椒面变成了小神女,展示了扎实的演技。看过《天下粮仓》才知道,海燕对吴子牛强烈的感激之情乃是发自肺腑。当王海燕遇上吴子牛,是王海燕的幸运,也是观众的幸运。

当然对人物的准确把握主要应归功于演员。王庆祥从台词到形体功底都十分深厚,这点值得海燕学习。他现在所要做的是把自己变得可爱。米河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率真,王亚楠很好的展示了这种率真,但他忘了表演不但要真,还要美;不但要放,还要收。于是《天下粮仓》一不小心成了他的“癫疯”之作。编剧让他处于三个女人的情感旋涡之中,虽说这是电视剧“戏不够,爱情凑”的惯用伎俩,但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作品有这样的老套实属败笔。许三金、小梳子或沿袭以往表演技法,或本色演出,起到了穿针引线、减缓压力的作用,可如果调味品放得太多,也会使整个作品变味。

柳含月是全剧写得最有光彩的人物。老爷去世前,她是足智多谋的小丫头;老爷去世后,她由花旦变为青衣,最喜欢她身披月色衣衫,如云中月若隐若现,“声如细丝却语惊四座”的样子。这个转折从演员的造型、表演都可看出,可见是有意为之。因此我收回原先的话,海燕开始的“放”是为了以后的“收”,先前的轻松不过是以后凝重的铺垫,先前的欢乐不过是以后悲剧的前奏。如此处理使人物命运更牵动人心,人物形象更丰满。

海燕几场没有台词的戏常为人称道,因为演好不容易。而我最欣赏的还是向米河吐露心绪的一场戏,演得张弛有度,怎一个“帅”字了得?(我一般用帅形容有魅力。)我认为“硬”其实是“稳”,不同的人物应有不同的处理。柳含月就应该语速放慢,步子放稳。古装戏的表演“舞台”一些很正常,这也正体现了海燕的表演才华,无论担任主角还是配角都能驾轻就熟,无论扮演喜剧人物还是悲情人物皆可收放自如。

米河到底爱谁?记得十年前第一回收看,对着结尾的午夜长桥大蜡烛我产生了疑问。柳含月退出,卢蝉儿自伤双目,聪灵的小梳子呢?新婚当日背着一个本来很完满的结婚对象飘然而去。青年男女注孤生,仿佛是这部剧政治焦点的必要副产品。

过度追求传奇化,《天下粮仓》不惜把章回小说那套阴阳灵异悬念借来重弹,在处理感情戏方面节奏也太快,固然紧凑抓人,可欠了点润物无声的意境。看得热闹,却不至于投入。

倒也有例外,比如庞旺为柳含月点烛。起先庞旺似乎是一个纯粹制造阴森氛围的人格扭曲者,末了编剧倒是留情全了他一片痴。苦恋女神的纯男吊,从加西莫多到游坦之,赚足读者眼也能掬得作者伤心泪,谁知每个人自己在哪一段感情会扮演扑火飞蛾?

含月化烛,死得够悲壮,这番刺激还累得妹妹柳品月斩断尘缘,杯具了好男人白爷(白爷后娶小梳子,新婚当日逃婚,注孤生不解释)。庞旺的一只火种,在这个卑污的灵魂,竟潇洒而异常动人。这一段,没有睿智的言交锋,省去了跌宕翻覆,奴才庞旺,在旁观者的默然里,忘情走向那从来不能接近的女伴、女主人、爱人。生命最后的追寻,初次的圆满。意境在这静默中,观众和旁观人物一起想象和体会庞旺走向大蜡烛时的情感波涌。

安排这么一出戏,也是可怜柳含月的苦。一个庞旺算是告慰。柳含月的情海孽根是她的清高。低头就可以拾得庞旺的爱,她却宁愿苦等自家少爷。她的爱并不仅仅是奉命,在未见米河的前半生里,往来京师与家乡的灰鸽子,寄托着少女的情梦。晴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层,柳含月却是小姐沦为丫环,命更苦一层。当然,柳含月有骄傲的资本。深谙世故,军师奇谋,更贵在良臣择主而事,与人谋便忠心耿耿。在米家父子宦海谲波中,柳含月更相当于一个士。国士死忠,烈女死贞,到头来拼死效忠的米老爷是个巨贪,米河又不能领受她的情意,最孤傲最才高的女人,死是清高早寻下的出路。

第一次看,最不能理解卢蝉儿的'下场。有点作。作瞎了眼睛,作掉了孩子。明明是郎情妾意的真爱,凄然放手为哪般?不是柳含月,柳含月在米河疑难之际,用死亡慷慨成全。卢蝉儿却从这份疑难中,看到了自己爱情的惨败。卢蝉儿的情债根苗,是这个人的世俗,爱情理想的世俗,即普通女人喜欢的结婚成家生孩子。

这有错吗?没错。错在选择了米河。比起许多狗血剧,米河实在不算无良男主。但他遇见正确的爱人是在错误的时间。卢蝉儿最后点醒他,你的真爱是那个小机灵鬼小梳子。

第一次观看,我就认为米河应该选小梳子。那时因为我觉得小梳子最好。

这次看我果断认为小梳子是真命。因为她和米河才是一类人。

米河在卢蝉儿和柳含月间无法选择,起初尚情有可原,越到后来越觉牵强。父命难为,可米河还是违了,婚礼上谢绝柳女之情。随后呢,他无限地延宕,拒绝马上给卢蝉儿一名分,哪怕卢蝉儿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局势紧张,尚需安抚柳含月,利用她的智谋。种种一拖再拖,等一切障碍彻底解除,米河提出迎娶,卢蝉儿已经打算不勉强他,“你现在娶我只是可怜我”。

之前的米河是感情骗子?

我的感受,他对卢蝉儿是真爱,不过他更爱一同携手江湖无忧无虑时代的卢蝉儿。而这个大着肚子赶着他成家的卢蝉儿,让他震惊,让他逃避。

从米河那种少年气未脱的个性看,这样的反应很正常,不涉及论理拷问。

就像一个小孩哭闹着求家长买下一款高档玩具,最初的兴奋过后,他宣布他不想玩了。

只是觉得没意思了。最诚实的反应。

孩子有错吗?

卢蝉儿就这样原谅并拒绝了米河。乘一条小船,撕碎他的画像,伤心离去。这件事之后,米河大概会真正的成长,进入官场,担当他父亲曾经的重任。可怜卢蝉儿遇见他太早,是以做了成长路上的铺路石。

所以在情感成熟度层面,米河和小梳子才是一类人。随心所欲,率真可爱,没有责任的压力和现实的烦恼,懵懂得让人无奈。可是就生物特征言,男性理想中的另一半形象,当然是卢蝉儿那种楚楚可怜的淑女,而不是性别特征都不明显的丫头片子小梳子。米河对待小梳子像玩伴。小梳子呢,也是情感上的幼儿。时时表现出莫名的醋意,却还是不断热心为米河和他的女人们牵线搭桥。她在情感上处处成全别人,叫人赞叹她是好姑娘。她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告诉孩子起来争取,到世界上争夺自己爱情的权益。

可如果那样,可爱的孩子就不存在了。

小梳子保持最可爱的样子离开米河。可是在新婚之日,女人成长为女人的关头,她落下了眼泪。

成长是她懂得了男女之爱,也懂得了曾经因为没搞懂而错过的感情。

小梳子的情债,和米河一样,该算是为成长交的学费。

最后她从新婚洞房跑了。许多人想,她怎么不去找米河呢?这样就圆满了。

两个人的相契,来自孩子都是相似的。随着成长孩子变得各有不同,那份珍贵的默契,也就只好分崩离析了。

天下粮仓观后感篇2

《天下粮仓》热播的时候,主创人员被邀请到影视俱乐部录了一期节目。海燕好象没去。吴子牛以一个极为不雅的姿势坐在那里畅谈创作感言。有观众提意见说,卢焯和蝉儿坐在城外三天就不去厕所么?吴导说,他上学的时候,好象是滕文骥导演给他举过一个例子,《冰山上的来客》(?)中有一位战士被冻死在山上,死的时候依然手握钢枪,威武庄严。实际上人被冻死的时候,全身肌肉是抽搐的,不可能像电影那样,而电影背离生活作此处理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当时感慨天底下居然有如此无聊的观众,要连上厕所都拍了,还要电影做甚,还要蒙太奇做甚。《三国演义》中貂禅结局的浪漫主义处理是对原著的最精彩的改编之一,若有人在“貂禅已随着清风去”时,问一句:“她是去给谁做二奶了?”岂不大煞风景。

许多电视剧被老百姓骂为不真实,假。骂得好,骂得对。在宾馆里憋出来的瞎编乱造的剧本应该直接扔进垃圾箱。是否符合常情常理是检验文艺作品的标准。但是,不是唯一标准。一次,全家都在说某电视剧在一些细节上如何脱离生活,我问:“你们觉得一群美女跑来跑去好看吗?”“好看。”“这不就结了。”观众得理解编导的意图。

可再善解人意的观众也有容忍的限度。玩儿虚的也分现实主义、魔幻主义。魔幻主义的典型代表是《西游记》,大家看孙悟空腾云驾雾、翻来翻去,不挺起劲儿、挺高兴的吗?搁《红楼梦》就不行,哪个导演敢这么拍,找抽呢,那不是。因为《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的颠峰。不过《红楼梦》开头结尾还冷不丁跑出俩道士和尚故弄点玄虚呢。

编剧对自己作品的走向要有谱。好好的人非神出鬼没、不说人话,我看没什么意义。有评论家喟叹自《西游记》以来,魔幻主义再无力作;自《红楼梦》以来,众多仁人志士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却一直没有超越。《天下粮仓》走的是哪条路,抑或哪条都不是,而是另辟蹊径,开创“第三条道路”?我不清楚。其实殊途同归,只要用艺术的形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就是好作品。高锋他尽力了。走的成功与否留待后人评说。

回到最基本的,把故事编圆。我不讨厌扯谎,我讨厌蹩脚的扯谎。中学时有个老师,我们背地里叫他“夫子”,常常会在改作文时皱起眉头,冷冷的目光从眼镜框上方投过来,“你这个么,不逻辑。”大家于是哄笑。我不愿也像“夫子”那样,看到一部文艺作品BUG无数,伤痕累累,摇头轻叹:“你这个么,不逻辑。”

以一个跑题的故事作结。老妈小的时候,有个爱开玩笑的大叔叫“玩笑”。那时大家的夜生活何其贫乏。夏日乘凉,闲来无事,有人就会说:“玩笑,给咱说个瞎话吧。”夜凉如水,繁星满天。老妈就在玩笑大叔的瞎话中茁壮地成长起来。后来有了如今还在茁壮成长的我。现在,大家的夜生活也丰富不到哪去。整晚对着一个叫“玩笑”的盒子发呆。我开始怀念玩笑大叔,讲瞎话的人最可爱。

天下粮仓观后感篇3

看《天下粮仓》之前,一直在看《大宅门》《雍正王朝》和《五月槐花香》这几部经典。看得我台词都快背下来了。

突然想起以前有人推荐过《天下粮仓》,小时候看过,小梳子很可爱,而且跟我一样,脸上也有颗痣。就下下来看。

片头曲,恩,不错。还看到好多正剧里常见的演员,说明导演在选角上很有眼力。可是第一集里我就找到了槽点——各个片段的衔接很出戏:刘统勋下午刚刚经历了老太太筷子插口,老太太之子被冤杀的事情,晚上马上言笑晏晏的去剃头。17集米河的父亲不行了,米河回来看他父亲,回家之后第一件事不是床前尽孝,而是连面都没见就急着吃饭。管家对着如月的影子竟然做亲吻状,真是令我吃惊,那个年代,爱慕一个姑娘,偷偷瞧一瞧她的影子也就罢了,我勒个娘来,竟然这样,真是接受无能。米河头次回家看父亲,打听父亲住址的时候竟然直呼其父姓名”米汝城米大人“。等等吧。看的不多,等再有槽点再来补充。

当然了,瑕不掩瑜,导演制作很用心,很有诚意。这是不可否认的,而且在古装剧里,也算是精品了。但是比较于上面三部剧,真的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剧本方面。

天下粮仓观后感篇4

在反思中看完了《天下粮仓》。

《天下粮仓》首次开播的时间是2002年,我才不到10岁,如果说那时候的我能看懂这部剧,一定是开玩笑。但是我却记住了电视剧的大结局,柳含月化为了红烛,隐隐约约出现在米河面前,他转身离开,策马赴往山东诸城。在该剧最后的画面中,米河在一个大大的“累”字下勒马不前。从那时起,桥上这片红烛和那个遒劲的“累”字像谜团一样住进了我心里,直到今天才清晰。

首先是主角米河。他不是天才,全剧的天才只有柳含月一人而。可他是个怪才,他被阁楼温书的经历折磨成了一个书呆子,对着影子说话。虽然在小梳子的指引他下逃离了象征着科举取士的阁楼,但他还是不忘拿走《状元策》。直到他遇到了明灯法师,法师才为他开解了心中的影子。在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浙江巡抚卢焯,并助其扳倒了偷换皇粮的杭州知府,借此改良了验粮收粮器具,深得皇上赏识,被封六品刑部主事。在清河县米河又同河道总督高斌机智地揪出了阴兵解粮案的主使,之后他随刑部侍郎刘统勋奉旨彻查河南虚报田亩案,用一把尚方宝剑降服河南巡抚。当他回到浙江,面对无粮可赈、饿殍遍野的现状,他大义凛然地率领杭州百官撞开城门迎灾民,和卢焯一道平息了蓄势待发的民变。这几件事无不体现他“做无品之官,行有品之事”的从仕格言。我印象最深之处,一是米河处理阴兵借粮案。该案件的主谋清河知县李忠在大饥之年私开官方粮仓赈灾,救了县里的饥民,但是在粮仓亏空的情况下又使人偷漕粮,惊动了皇上。高斌难掩同情之心,欲上书为李忠求情,但是米河却在反复挣扎后仍然断定李忠该当死罪,劝高斌勿上书。因为米河意识到:放粮是功,偷粮为过,但是功不抵过,法度不废,李忠必死。我认为从这里开始他就不再是个书生了。二是米河把求雨不得、意欲“自焚”的刘统勋、顾琮和卢焯等人从火堆里救出来,这点更证明了他的书生意气已全无。朝廷命官是受皇上的委托节制一方或者督办国家要是,办不好岂能一死了之? 这样愚蠢的死毫不悲壮,反而是不负责任。

米河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堪当大任的干臣,其从政之道强过刘统勋的坚定如初,强过卢焯的舍生取义,更强过米汝成的老谋深算。可他在情场上却困惑重重。他与卢蝉儿私定终身,却又不敢辱没父命而与柳含月结婚。两位姑娘的名字那么美,蝉儿如诗,含月如画,性格却又那么刚烈。她们都渴望奋不顾身的爱情,最后却都无法独得米河之爱,万念俱灰,只能一个个离开他,可以说是命运捉弄了她们的爱情。

谈一下剧中案件对现实的启发。一是火龙烧仓案,实际上并不难破,没有管掌管仓场的官员做内应,粮就运出不去;而没有米店的收购,粮就无法变现成钱。可怕的是这些瞒报和倒卖的伎俩,当代和清代完全雷同,且过犹不及。二是流民冲击杭州城事件,原来大规模群体动乱在清代也很让地方头痛。不过电视剧中的处理方案还是太缺乏智慧。城外灾民要粮,朝廷可以直接买(或者说借)城中财主的,哪怕摘掉雍正御批的匾额,只要再来一个乾隆同款即可,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因为这些商家平日里赚的就是国家和百姓的钱,遇丰年则盆满钵满,遇欠年就要做好被征用或者调用的准备。当然有人说这种行为会降低政府(朝廷)的公信力,但准确说降低的应该是上一届政府(朝廷)的公信力,地主效忠的必须是当朝皇上,而不是先皇。此时若不向朝廷表忠,后面的生意将很难维系。

其实漕运和仓场在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地位都极其重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演化,研究它们的文献汗牛充栋。尤其是明清时期,官粮的运输、检验和管理制度日臻完善,但是大案仍然频出,严重动摇执政者的根基,《天下粮仓》就是依此为大背景下创作的,编剧通过米河这样一位人物把众多历史事件集中在几位主角身上演绎。米河视天下粮仓为己任,救黎明百姓于水火,是一位清醒、智慧、有担当的读书人。虽然他是虚构的,但是天下的粮仓不是虚构的。这粮仓连着江山社稷和千万黎民百姓,为官一任如何能不负国家,不负群众,从而造福一方,才是看完这部剧该反思许久的。

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座天下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