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士柳白猿观后感

导语:《箭士柳白猿》讲述了拥有“白猿一系”刺客名号的柳白猿在民国时期,陷入一场爱恨情仇的江湖复仇与刺杀阴谋之中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箭士柳白猿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箭士柳白猿观后感

篇一:箭士柳白猿观后感

有的电影,有影迷爱得不得了,刷个两三遍都不为过;也是同一部电影,有影迷看着极度难受,一评便是低分。这种分歧,称作“争议”。争议下的电影,通常并不是电影糟糕,而是导演风格强烈。年侯孝贤的就是这样的争议片子,而徐浩峰的《箭士柳白猿》,也踏入了这样的分歧。

上映五天,《箭士柳白猿》票房仅仅收入255.6万元(截至3月15日中午12点),都不及年12月《师父》的5500万元票房零头。根据PRO显示,排片比、上座率都只有区区2%。排片之少,我深有体会,上映当天,我本打算就在家附近电影院看了,结果发现该影院全天无排片。这种现象扩展到全国,与没有公映无二。

朋友圈自然而然也分离出两种人,一种怒极而斥、直接下手成0分,一种无视差评、勇敢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那么《箭士柳白猿》是一部好电影吗?答案毋庸置疑。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主观评论当然可以任性地因为某一点很不喜欢,就馈以0分。客观来看,徐浩峰的片子,不乏风格与主题,七分水准还是有的,也已超越了大多数国产电影。

所用兵器真刀真枪,一招一式皆是真打,没有特效。徐皓峰为了追求真实,用长镜头+胶片进行拍摄,他的电影带有一些“作者电影”风格,很多镜头的表现是根据角色的内心设置,所以观众能够清晰感受到很多特写、静止镜头下人物千转百回的内心。徐皓峰也写武侠小说,他本身也是个习武之人,电影,是他探视生活的往昔与未来之另一途径。

你看看陈凯歌拍的《道士下山》,原着作者徐浩峰,编剧也有徐浩峰参与,但风格出来截然不同——除了奇观化的表达和埋下的主旨,徐浩峰的“写实”精髓都被消耗殆尽了。《箭士柳白猿》和《师父》、《倭寇的踪迹》一样,延续着“写实武侠”的命脉,也只有徐皓峰,能把自己的作品拍成这样。

由金庸古龙温瑞安延伸出来的江湖,无一不是逍遥儿女、快意恩仇。但徐浩峰没有。他的电影不太商业,和徐克的新武侠又分道扬镳;也不写意,所以注定走不上《一代宗师》、《卧虎藏龙》这样的路。“刀无双发,棍无两响”——这句话成为徐导电影里动作设计的鲜明特征。

两个高手交锋,或一刀一棍、或一枪一剑,触碰之间,胜负已定。没有矫揉造作的花式身法,牵一发而动全身,步态转换伺机进攻,除了嘶嘶吼叫,万物俱籁,却能够令观众在其中感受到一股剑拔弩张的气氛。结果也很单一,要么屹立、要么倒地。

你以为古时大侠放浪形骸天地间,谁知他们依然为血肉之躯,因小事发愁。也许有人说,民国武侠嘛,已经近现代化啦,就这样贴近现实也不为过。但事实上百年前的民国仍然离我们太过遥远,徐浩峰电影里的新事物只有一种——枪与炮。

而且在电影里,枪与炮被抬升到武学一种的地步(整体仍为贬低),成为新事物对抗武学传统、规矩的象征表达。匡一民一心辅佐某下野军阀,用比武胜利获得徒弟不对军阀下手,然后徒弟违约,直接用枪达到目的。

故事的出发点可以很浅很浅,一对相依为命的姐弟,却遭遇了乱世的恶,弟弟像得了失心疯,带着阴影流浪到江湖...故事的深度也可以很深很深,到最后,柳白猿只游走江湖不过一年,他师父风光了六年,是因为武行还有仲裁人这个行当存在,还有信念可以存活。柳白猿学箭成功,却发现有那么多事情不能做:不能再用武学单纯地融入时代,不能为姐姐报仇,甚至不能够爱,最后受炸药之伤,成为一个残疾人。

徐浩峰曾在采访中透露,这部电影其实就是箭(柳白猿)和枪(匡一民)的对决,箭代表了内心,枪代表了事业。而这两个对决的人其实都是失败者,都是被时代淘汰了的人,他试图用这样的一场对决来怀念逝的文化传统。

故事最后,柳白猿和匡一民有一场公开对决。匡一民落败,头也不回地走了,继续用武功乱世找寻一份光彩。而柳白猿,大概是心灰意冷,从此隐匿了吧。结尾有一句字幕,大意是说,世上再无箭士柳白猿,传统箭术从此失传。

这便又与《师父》呼应了。那时,空有大志的陈识(廖凡)败给了时代,一身功夫无处得展,只好南下逃命。柳白猿和匡一民,恰恰是陈识的两种分化,一个死守殉道,一个看破浮生。

然而《箭士柳白猿》除却一贯追求美感,完成度却没有《师父》那么高。一部分评论认为,制作完成时间夹在《倭寇的踪迹》、《师父》之间的《箭士柳白猿》,其实更像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

叙事的连续度欠奉,前后线索关联并不十分紧密,导致《箭士柳白猿》缺少更多的商业观赏性。他对传统武学同样结构得很好,但也因为剧情上的问题,一些角色形象不够饱满。《师父》里每个人角色都是紧绷的,行事带着目的,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地说话,倒也妥帖。但《箭士柳白猿》显然角色太过松散,难免被批“能不能别装了”。

即便如此,于承惠老爷子的表演依旧令人难忘。精神矍铄的状态与一气呵成的动作比划,都难以让人察觉到他已经仙逝了。老爷子的最后一部大银幕作品,值得走进影院缅怀。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徐浩峰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以《箭士柳白猿》为例,其中有两位女主角,李呈媛饰演的月牙红、王燕妮饰演的二冬。不同于大多数影片——女性唯一存在目的只为感情戏服务。在《箭士柳白猿》里,感情戏成为真正的故事边角料。

二冬融于时事,手段该用则用,人也该救则救、该杀则杀,生得俊美,行事风格与男人无二。月牙红受匡一民控制,成为其利用的工具,空有阴柔爱恨,却不得结果;显然,月牙红所表述的女性弱势其实是时代芸芸众生的弱势。在乱世更迭的风云变幻中,谁能奢求夙愿得偿、一世安稳呢?

这样的银幕女性,让人耳目一新,让人真正地体会、感受、爱她们、恨她们、也怜惜着她们。

篇二:箭士柳白猿观后感

首先,这是一个男人的故事

故事的一开始是提裤带的地主,按在地上的少年,秸秆堆里的女人。这不到一分钟的寥寥几笔描绘的,是一个男人年少时的内心创伤。创伤,在情绪上往往是一种遗憾,一种在深夜中无数次想象回到过改变一切的遐想,是一个男人成长的内在根源。至尊宝对牛魔王霸占紫霞仙子的无力,张震对小明和其他男人在一起的愤怒,马小军在米兰面前的稚嫩与卑微归根结底都是这种创伤的体现。面对创伤,男人往往有两种方法,一是重新阐述这个世界逼迫自己释怀:自双喜跳墙开始,这个世界就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开,他不再是双喜,他是柳白猿,他没有姐姐。二是增强自己的能力不然创伤再次出现:所以,他会答应帮忙,他会张开双臂抱住女人,因为他侠术已成,可以行侠仗义,挽救被豪强欺凌的女人。

可是,男人一生的成长,往往是被这个世界一次次无情地扇巴掌的过程。原来所谓的帮忙根本是一次阴谋,原来放弃柳白猿所拯救的女人根本就是他人之妻。有一种崩溃叫做两次踩在同一堆狗屎上,于是这个男人再次缩成一团,再次自我放逐,再次否定了这个世界。于是他从故事最开始的地方寻找自己,却发现原来一路走来打错已经铸成,原来很多错误根本没有挽回的途径。于是他意识到比地主强暴姐姐更残酷的是自己因为懦弱抛弃了姐姐,比无法战胜的对手更绝望的是一个永远找不到的人。于是他对着大河射出四箭,来祭奠那个在他心中已经死亡的柳白猿。四箭之后,他终于面对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他决定战胜自己,寻找那个心中的业障——女人。

故事的最后,在射出那一箭时,他仿佛看到了他的姐姐,姐姐有了丈夫和孩子,开始了平静的生活。当年少的创伤被抚平,这一刻他终于体会到自己的初心,于是这一箭他是无敌的存在。爆炸摧毁了他的一条腿,世上也再无柳白猿,但和女人包饺子的那一刻他平和而专注,女人离开那一刻他再也心无波澜。至此,一个男人的故事结束,少年的无知与创伤彻底蜕化,一个男人破茧而出,可是我们再也无法知道他内心深处是一汪清水,还是一片死的沼泽。

其次,这是一个武林的故事。

故事的一开始,导演就交待了一个大背景——武馆和军阀,武林人士最后蜗居的角落。武馆里,都是一张张麻木不仁的脸,他们虚伪、冲动、无情,毫无生气地守着一座座破落的武馆度日,把一切希望放在柳白猿身上。军队里,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饥渴的脸,他们野心勃勃,举止浮躁,寻找着能够建功立业的主公,策划着一个个阴谋。至此,武林人士要么在军队的绞肉机中残杀,要么在武馆的坟墓里等死。

柳白猿说,他是武馆人,不是江湖人,他的是武馆派的最强者,代表的是旧时代武林的规矩。匡一民是江湖人,三十二岁就厌倦了踢馆,是投靠军阀最接近成功的人,代表的是习武之人新的出路。但他们到底是武林中人,骨子里还是想要用武林的方式解决争斗。可是费尽心机的他们,最后解决问题还是用了枪,这代表了武林之路在军队走到了死胡同。匡一民再次回到武馆寻找柳白猿的时候,发现没有柳白猿的武林根本就是一张一撕就破的废纸。当年踢馆还有人叫唤几声,如今却都已麻木不仁,这是已经尸化的武馆,死的不能再死。于是乎,所谓的两条出路都是死路。上一代的柳白猿死于三声枪响,这一代的柳白猿被炸残一条腿。两位高手最后的比武,只不过是一场华丽的葬礼,谁胜谁负,毫无意义。然而,尸化的武馆依旧会存在,投机者依旧会前赴后继地投身军阀。

故事的最后,导演并没有给没落的武林埋下什么希望,就如同全片的季节只有秋冬两季,看不到任何春天的枝丫。

最后,这个故事里谈论了女人。

徐导对女人的外在品味很固定:温婉的面容、修长的身材、白人女性的惊鸿一瞥。无论是《师父》里的宋佳、蒋雯丽、卖茶小妹还是《柳白猿》中的二冬、月牙红、姐姐都没有跳出这个范畴。但是在徐导的故事里,女人从来不是主角,而是一种象征。这种象征有时候是一种女性的美,那时男人的渴望和精神动力。无论是二冬穿着睡衣从床上往下望的“男朋友”视角,还是月牙红钻进水果店的帘子取暖时天真无邪的笑容,都把女人的美和男人的渴望刻画得淋漓尽致。本来我觉得穿旗袍的女人,很少能超出《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徐导却轻易地做到了。有时候这种象征是男人的归宿,《师父》里的卖茶小妹,带巴西种可可的西洋女人,在池塘边洗衣服的姐姐,都是一种男人对归宿的向往。

但是,最多的时候,女人在徐浩峰的手中,代表的是一种对强权的依附以及这种依附背后的无奈。二冬依附的是军阀体系,她本就是军阀世界的二代,武林人的身份反而是次要的。无论是一开始的勾引,还是最后救了柳白猿之后想用比武来留住人,事情都没有按照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最后一声看一眼,从她的`角度有太多的无奈。月牙红依附的是匡一民,她无论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妻子还是一个杨乃兴的最随着都没有成功。她的男人没有把她当妻子,她追随的杨爷死在她眼前。她最后的无奈,是匡一民不死,她也没法抛弃自己过的身份,更不想否定自己过十年的事业,于是他只能继续随他而。即使《师父》里看似独立的卖茶小妹,在遇到廖凡之后还是希望廖凡能够帮忙主持公道。所以徐导的电影里几乎没有一个真正能够独立的女性角色,但我觉得他对于乱世中的女性是怜悯的。在《柳白猿》中有两场群戏,一场是柳白猿出手打翻了整个武行,几个女人在二楼面无表情地看着楼下的一切;另一场是匡一民为了找出柳白猿在武行比武时杀人,两个女人冷漠地在门口看着一切。这些女人都衣着朴素,一脸麻木,她们代表的是依附于男人而已经心死的女人,是那个时代不被铭记的闲杂人等。

篇三:箭士柳白猿观后感

《箭士柳白猿》是徐浩峰的第二部长片,延续了《倭寇的踪迹》的一贯风格。再结合之后拍但是先上映的《师父》,可以看出一定的创作脉络。三部影片皆改编自徐浩峰本人的短篇小说,如此编导合一,徐浩峰可说是货真价实的电影“作者”,其影片也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

有人开玩笑说,徐浩峰的武侠片是“武侠科普片”,因为他总是在里面陈列一系列“规矩”;他的人物总是“端着”,有着武侠人物的“样儿”,用近乎说教的方式向观众普及“技艺之道”和“行事规则”。这是徐浩峰的执念。他的影片中总是有一个想要通过践行某种武林传统而达到目的的主角。《倭寇的踪迹》小说中,少年本来只是为了戚继光鸣不平而来”搅乱南京“,到得电影中,变成了为了给倭刀的技艺开宗立派而来南京城里挑战武林世家;《箭士柳白猿》的小说中,双喜跳出墙遇上的柳白猿本就是刺客,现在却将柳白猿变成了武林仲裁人,因为意外受人所托才行刺;进行这些改动后,连同《师父》,行将消失的”礼“变成了三部影片共同的核心。“礼崩乐坏”,这是徐浩峰认为的武侠片类型的核心焦虑。

说到底,“礼崩乐坏”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变迁。“礼”是武林传统,是行业规矩,是过的社会结构中起到作用的社会机制,以 “如果想要……,则必须……” 或者“只有……,才能……”为句式,限制个体的行为,也为个体行为提供依据,是基于传统的权威。倭刀少年和咏春陈识,都是想要利用这样的社会机制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是宏观社会作用于个体的重要载体。但当社会变迁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的意识形态产生,过的社会机制走向了失范,过的传统已经不再是限制个体行为的合法权威。《倭寇的踪迹》中,社会已经迎来了“法理”权威,正如影片人物所说,太平年代,已经不再需要对抗倭寇时采用的倭刀了;《箭士柳白猿》里,当政治斗争和江湖恩怨入侵传统,社会变迁引起的是心里状态的变化,柳白猿受到的是感情的侵扰,背后裹挟他进来的,是军阀争斗;《师父》中,是新意识形态的崛起,军队想要接管武行,塑造来自军方的卡利斯玛。这才是徐浩峰武侠片里的核心矛盾,微观的个体茫然面对开始转型的社会结构,而原本赖以互动的社会机制,早已不再奏效。

徐浩峰认为这一焦虑的解决是靠主角的”退而求其次”,《倭寇的踪迹》里,少年不能赢过四门,留下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兵刃,但也得到了开门立宗的许可;《箭士柳白猿》里,柳白猿和匡一民最后一战,双方都已经是输家,一个感情未果,内心动摇,一个永失良主,霸业难成;《师父》里,咏春拳到底是没能在天津开馆授徒。这几乎都是必然的结局。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老式的、念旧的、还想遵循传统的人,都是以一己之力对抗社会结构转型的人,也许抗争的过程中倾注了当事人很多心血,但旁人早就看得清楚,他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是败退,在败退的过程中,慢慢摸索新的社会机制。徐浩峰对这些注定失败的人是悲悯与同情的,他们是旧时传统权威的获益方或者支持方,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车轮碾过之时作无谓的抵抗,保持着旧时贵族般的尊严。这是很容易陷入矫情和做作的,而徐浩峰用他颇为怪诞的叙事和台词进行间离,同时辅以他奇观化的、个人风格鲜明的“实拍武打场面”。

徐浩峰的武打场面讲求实拍,杜绝“飞檐走壁”,不允许角色“违背地心引力”(侯孝贤语),一方面是承接胡金铨的拍摄传统,讲求质感真实;但更多则是来自日本《座头市》等影片的影响。它也反映徐浩峰的武术理念。高手过招,一招即定胜负,《箭士柳白猿》里,近身过招的“划勒巴子”是最直接最狠厉的打法。这不是港式武侠片里舞蹈式的打斗奇观,是武打理念的展现奇观——过招前的仪式和准备才是关键,踢馆前的准备和射箭之前的瞄准才是刻画的重点。但这里要拍的不是意境,而是意义。出招前最是要讲“礼”,这是对武学的尊重,一招既出,便是与传统同在。射箭前的瞄准是审视自己的内心,是承接了这门技艺,也承接了仲裁人的气势与荣誉。这是人可以完完全全把握“机制”的时刻。在出手的瞬间,没有社会结构作用于他,他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

武林高手对武学的掌控和在社会变迁时对命运的失控是一体两面的。正如《箭士柳白猿》中的匡一民说,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是无法实现了,所剩的,只有一身功夫了。

篇四:箭士柳白猿观后感

最近考试,却丝毫未减弱我对这部电视剧的炙热。

依然记得那句台词“将军你好,我是荣石”。

无论看没看这部剧,都知道了蒋欣这个名字。从这点看来,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这部剧,我是站在“荣石”的角度看的,相信在每个人看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视角点,貌似只有这样,我们的感情才能有所寄托。也许是因为性别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女生崇拜英雄的心理。在我的理解中,荣石,立场鲜明,敢爱敢恨,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有着英雄应该具备的一切。这样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在最后一集仍没得到自己的爱情,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情愫。也许是个人肤浅,才会这样认为。

但,以营销的视觉看,这正是这部剧的成功的原因之一。我们看每部电视剧,都希望最终大结局,完美的结局。仿佛这样我们才能放心,安心。然后把个人感情从剧中抽离,继续搜索下一部剧,融入同样的感情,进入不同的角色。然后,继续轮回…就这样,数不清的剧情,在我们脑海里穿梭,交叉,最终被淡忘,尘封。然而,它不完美的结局,让我们停下了脚步,仿佛在等,等下一集的完美结局。看完后的感伤,让我一直回味在剧情之中。想着他们的眉头,他们的眼神。。带着个人感情,写下这篇文章,无论是否有人看,我都为他们提供个一次增加盈利的机会、也相信,这部剧的粉丝们也会心甘情愿的为他们拉几个观众的,遗憾的剧情,是一个营销机会。

看完这部剧,我立刻搜了一下“荣石”的扮演者,靳东。一个我不熟悉的演员,但荣石这个角色已经赋予了他在我们内心的形象。在乱七八糟的搜索中,我点开了一个短视频,关于这部剧的,蒋欣在采访中说道“这部剧武戏比较多,但大多都是后期特效,我就是摆了几个动作”她那轻松的语调,似乎伤到了我的感情,我很难过。在很多瞬间,我都多么希望,在他们演绎的那段历史上,曾经有过像他们一样拥有者超乎常人的本领的一些人,为了家仇,为了国恨,为了尊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不懈挣扎过,为我们和平的到来缩短过距离。仿佛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些许的安慰。。

看这部剧里,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有荣石,一航,吕良彪,张团长,藤原中佐。依然记得张团长那个急切的身影,在那一瞬间,无法言语的父爱演绎的淋漓尽致…

藤原,虽是伪军头领,却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操守…这是荣石之幸,大局来看,虽之不幸。

徐一航,这个注定被人爱的角色。蒋欣演的还不错,至少从剧中来看,在我这里,她的败笔就在于她分享的感言…

吕良彪,这个角色,让人难以下笔描述,。也许,他的不幸,来自于时代。也许,他的不幸,是误入歧途。我想在那个年代里,有着很多像他那样的人。他们心有不甘,英雄义气,然而这些所有与“正”有关的东西却都被现实拉的离他们越来越远...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他那么幸运,能够最终认识到生存的意义…

不得不说,封三,封义父子彻底颠覆了我对这部剧的审美。他们的形象让我不得不佩服,身为演员,真的是敢于献丑啊..

总而言之,这部剧的演员们角色驾驭的都很好。各种情感演绎的很到位。

一部剧的成功,来自每个演员的努力。不得不说,每个演员演的都很好。也许是因为角色的问题,一些人,注定被忽略。但至少,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