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工资数据是如何产生的

自省统计局公布了平均工资数据后,经常有媒体或公众表示自己工资“被增长了”,认为平均工资数据与实际生活感受存在差异。针对此问题,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专门做了澄清和解读。

平均工资数据是如何产生的

1、平均工资不代表社会平均水平

据介绍,当前工资统计针对的是统计单位的就业人员,而个体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工资统计范围内。因此,当前的工资统计并不能代表全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据介绍,下一步,统计部门将会进一步改革完善工资统计,努力提供更加全面、详细的数据。

该负责人表示,统计部门发布的是税前工资。而工资的构成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6个部分。

如职工张先生的岗位基础工资是2060元,按照他的工作业绩发的计件工资是2000元,奖金800元,各种工龄津贴和生活补贴400元,加班工资是600元,此外还要加上他被单位代扣的住房公积金、养老、医疗保险等以及个人所得税1300多元,这些加起来才是统计部门所说的税前工资。所以,平均工资比实发工资高。

此外,平均工资也不等于个人具体工资。平均工资是反映某一个国家(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它不同于每一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它是由统计部门根据每个单位上报的数据汇总计算得来的平均概念,即用各单位全年的就业人员工资总额除以同口径的就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计算出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2、平均工资不等于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工资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该负责人说,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按收入来源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如宋女士一家六口,她和丈夫都上班挣工资,公公婆婆已退休拿的是退休工资,而家里的两个孩子还在上小学,是没有收入的。如果单算宋女士家的可支配收入,实际上要把四个大人的收入除以六口人,才能得出他们人均可支配收入。

据其介绍,平均工资是从业人员工资的平均水平,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平均,它是以一个地区所有人的收入总和除以这个地区的常住人口总人数得出。其“分母”既包括有工作和收入的人员,也包括没有工作的离退休人员,还包括没有收入的失业人员、未成年人等。

平均工资值具有计算简单、易于理解的特点,但是也有自身不足之处。平均工资受高收入群体影响大,多数人的工资收入低于平均工资恰恰反映了我国工资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另外,由于各单位受所处行业、隶属关系、单位性质、所在地区、经济效益及个人所在的岗位不同等诸多因素,工资水平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参考多方面的数据来评价工资水平。

该负责人表示,除了平均工资数据,还有一些结构化数据能够反映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工资水平。如省统计局在发布平均工资数据的同时,还发布了分地区、分行业、分登记注册类型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不同领域或地区工资水平的差异情况。

相关阅读:

统计局:去年全国平均工资为49969元

国家统计局5月27日发布调查数据,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969元。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工资最高,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2.20倍。

调查数据显示,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109760元,专业技术人员66074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7483元,商业、服务业人员40669元,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2914元。商业、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81%。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70。

2014年,国家统计局通过一套表联网直报平台继续对不同岗位工资情况进行调查,涉及16个行业门类的91万多家企业法人单位。调查单位就业人员按工作岗位分为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5类。

分四大区域看,东部地区岗位间平均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83;中部地区岗位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37。

分行业门类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岗位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5.04;建筑业岗位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22。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岗位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5;其次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最高与最低之比为3.31;第三是国有单位,最高与最低之比是2.99。私营单位和集体单位岗位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之比分别为2.30和2.38。

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1%;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390元,同比名义增长1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0%。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说,2014年,中国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当年全国有19个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4.1%;23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工资增长基准线普遍在12.4%左右,这些政策措施也为工资水平继续增长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