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习俗集锦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 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清明节的习俗集锦,欢迎参考!

有关清明节的习俗集锦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扫墓祭祖的习俗:

铲除杂草,放上供品,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有时将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感受春日来临的那种美好的`氛围。

春游

唐·王勃

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

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

插柳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牵钩

“(南郡、襄阳)二郡又有牵钩之戏,

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

流迁不改,习以相传。

钩初发动,皆有鼓节,

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

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

——《隋书地理志》

牵钩就是今天“拔河”的前身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人们相信在清明这一天放风筝,能够连同疾病灾难一起带走风筝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愿。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清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