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习俗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礼记·月令》,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在《礼记·月令》中,同时还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寒衣节习俗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寒衣节:“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在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则记载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各地习俗

因地区不同,全国各地送寒衣的习俗也有差异。

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北方有的地区由家长率领儿孙们到祖坟添土。添土不用筐篓,要用衣服兜着,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兴旺。十月初一当天,族长带领家族中的男姓,抬着食盒、大方桌和丰盛的供品(一般是20至30个大碗),逐个到坟茔前祭拜,叫“上大坟”。现已改为一家一户携带少量供品(一般是饺子)“上小坟”了。

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实际上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逝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

晋南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晋北地区是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甚至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瓦柱分明,门窗俱备。鲁西南一带,寒衣节上除了准备寒衣外,还要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供逝者娱乐。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

新安县另有讲究:新出嫁的'媳妇逢十月初一,得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庙祭祖者,还得奏起鼓乐。

南京地区送寒衣,要将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十月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

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平遥等县,十月一的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这种方式提出了质疑。

在西安郊区民间,“寒衣”、“冥钞”诸物一般由逝者的女儿备办,于节前或当日送至家中。到时候由逝者的儿孙上坟焚祭。一般地,是在逝者坟前焚烧一些纸糊的服装鞋帽或五色纸,象征布帛之类为逝者御寒,另外还要焚烧些冥币纸钞,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绝户孤魂。如果坟墓在外地不能亲往祭奠,则一般在十字路口举行这种仪式。

各地焚祭的时间也略有差异,有的在节日的早上,有的在正午之前,大多数是在节日先一天的晚上甚至前几天的晚上,总之,讲究“宜早不宜迟”。

焚烧寒衣,有的在亡者坟前进行;有的地方则习惯在家门前焚烧祭物。

其他

有儿女们守孝的,需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一日换穿常服。而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民间也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在民间,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谣曰:“十月一,穿齐毕。”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棉裤棉帽棉鞋拿出来,让儿女、丈夫穿上换季。如果此时天气暖和,不宜穿棉衣的话,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除送寒衣外,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安装火炉、烟筒,并且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地冻时顺利取暖,也借以告慰亡灵,家中“薪火正传、代代不断”。

有的地区,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有的则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道教宫观一般会在这一天举行摄招安灵超度法会,超度过往孤魂。

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生者御寒加衣,念及逝者,会给其“送寒衣”,尽管有迷信色彩,却寄托了生者怀念亲人的浓厚感情,是中华民族感恩先辈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逐渐淡化,人们,特别是城里人更愿意选择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以怀念逝去的亲人。这种方式文明、进步,值得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