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84周年: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敲响警钟,为了永远不让“九一八”重演

九一八事变84周年: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84年前的今天,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的惨痛记忆,至今仍未结痂,汩汩地流着鲜血。

84年前的今天,精心准备的日本突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血的教训不能忘却。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习主席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意义深远。对于我们这支从抗战硝烟中走过的人民军队而言,“九一八”留给了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血的教训,始终敲响着振聋发聩的警钟:永远不能放松警惕。

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缺乏警惕之心,犹如子弹没上膛、利箭不在弦

1931年9月18日,没有多少中国人意识到国家已是大难临头。

早在这天之前数百年,日本已经着手绘制华夏地图无数,我山川地志、关隘兵要,乃至城镇乡村、田亩水井,均在其图上胸中。中国的政治派别、军事力量、经济外交等时政民情,无不在精研细琢之列。

面对这一天,中国自上而下倍感“突然”。当日本关东军偷袭东北军北大营时,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正在北平前门外中和戏院观看京剧;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正在家给父亲做寿;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万福麟将大权交给儿子,自己也在北平;吉林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张作相为其父奔丧回了锦州……东北地区及辽宁省的军政要员们大半不在岗位上,就连北大营驻军中,也有不少将领不在营里。

日军开始攻击后,东北军用电话向荣臻报告,荣臻下达的命令竟然是:“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这样的命令,史上前所未有。

其实,只需当时中国稍微有所警惕,这个日子便不会那么“突然”。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时,日本就小题大做,狂呼“武力征服满蒙”,日本国内播撒的传单上画着插有日本国旗的中国东三省地图,写着:“啊,我国的特殊权益!”

跨越时空回望,这一幕,在近代中国史上何其熟悉。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凭40余艘舰船、4000余陆军,竟然直叩清政府国门;

1895年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受没落王朝腐朽颓废之风浸淫,士兵“腰间皆斜插烟枪一支”“平居烟酒淫赌,沉溺往返”,甚至管带也侧身其间,大敌当前而“逐声妓未归”。演习训练则欺上瞒下,“平日操练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每次演习“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演放整齐,空给观者以威力强大的假象”;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兵力不足两万。承平日久的京城一带虽有清军十几万,义和团拳民五六十万,但由于平时疏于警惕、军备废弛,终无法阻止北京陷落。

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到全面抗战初期,由于未能提高警惕做好准备,正面战场呈节节溃败之势:淞沪会战时,第19路军独木难支;七七事变中,中国军队接连被遭遇战打得措手不及;南京保卫战中,国民党指挥官竟然临战脱逃……一时间,敌寇肆虐,山河破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血淋淋的耻辱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缺乏警惕之心,犹如子弹不上膛、利箭不在弦。日本侵华这本血泪教材警示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没有防人之心,终遭大难。

回望“九一八”,在铭记国耻提高警惕中走上复兴之路

九一八事变当夜,日寇兵不血刃席卷沈阳,仅在沈阳兵工厂就缴获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重炮和野战炮250门、炮弹10万发、各种子弹300多万发,东北军多年购买的300余架飞机也拱手交到侵略者手里。事变第二天,日本就占领并没收了沈阳边业银行,整个东三省官银号的16万斤黄金和200万斤现洋全部被日军劫走,这些银行的附属事业也全部被日军没收。

从1931年到1945年,辽宁本溪80%的煤被日本人拉走。并且挖走的都是“金心”——低磷、低硫、低灰,全是最好的煤。

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型国家,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世界侵略史上极其卑劣的掠夺与破坏,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中国仅直接经济损失一项,按1941年的黄金价格,竟达黄金7.3万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