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

你们有没有看过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呢?你们品读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接下来小编本站给你们带来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000字【一】

很久没有静静地坐下来品尝一本好书。忙碌而琐碎的学习生活,总是让时光变得仓促紧凑,驱使着我在人来人往的熙攘之中,也必须要人来人往。

某天于书店闲逛度日的时候,偶然之间,我瞥见了这一本厚实简朴的书《追忆似水年华》。我饶有兴致地上下打量这本书,因我曾听说它长期占据“买了来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三甲。不知传言是真是否,我还是掀开了故事了第一页,也许当初仅仅只是想挑战自认为荒谬夸大的宣传。

但事实证明我过于轻浮与肤浅。仅仅只是浅尝到本书的前半部分,我便已经感受颇深,常常沉沦于及其悠长意韵的人物描写当中而深深被塑造而成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有人说,《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它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不错,在与这本书的精神交流过程中,尽管语言并非辞藻华美,但字里行间的诙谐与对文体的游刃有余,使我深深折服。如:

“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像是一从宾夕法尼亚玫瑰,巴黎歌剧院像一只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个子非常高,长着一头乌黑的秀发,脸上像扑了粉一样,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类。他不停地从大厅这头跑到那头,似乎没有目的,叫人想起一只南美大鹦鹉。这些大鹦鹉以其艳丽的羽毛色泽和不可理解的骚动不安填满了动物园的大鸟笼。”

这段叙述,并非优美儒雅的言辞,而是其恰如其分的描绘与值得玩味的“隐喻”手法散发着令人沉醉的魅力。“花枝招展”一词,不仅完全契合小说营造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态,还暗示男主角对感情的泛滥与不一;而对侍者的比喻,便是一针见血地道出当时社会的不正之风,以美色主义当道的荒乱疯狂的社会现实。作者精彩细腻独到准确的笔锋与语言魅力,会让你不能自已的上瘾与沉迷。

除此以外,作者还精通于使用复合式的长句,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同时还将环境、景色、心境等元素巧妙地融合于一体,完美地将一个人的内心与外表在同一时间里全部呈现,却丝毫不会让读者感到冗长与琐碎带来的压抑与沉闷。也许这种冗长与琐碎,也正是马塞尔独特精妙的叙述语言风格之一吧。

“维尔迪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啦,像我啦,听到康步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作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如此简单的一段话,便在我脑海里营造出一幅虚伪的矫揉造作的维尔迪兰夫人的画像。矫情之对象在于“我”与夏吕斯先生是“新客人”;矫情之表现为“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只顾同大夫说话”;矫情之心理状态是故作镇静。短短几句的轻描淡写,就在我们面前成功塑造一个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人物形象,出其不意,却又在情理之中。

入世未深的我,未能够信手拈来,将作者文笔上的技巧与精细之汹涌澎湃之情完全恰当的描述出来。只知道,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犹如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犹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同时长句中生动细腻的形象与乐感诙谐的描述为所叙事物增添质感与轮廓,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睹风采,一尝滋味与内涵。

独特的叙述语言,精致的人物形象塑造,再加之奇特而美妙的意识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仅仅只是浅尝这本伟大的小说而已。伴随着小说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触摸到小说背后的思想与情感,我认为,才算是咀嚼品味。

犹记得作者忆起儿童时代某天早晨把一块俗名为“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热茶中,然后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其乐无穷的滋味让人流连往返;随后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中重提“玛德莱娜”,使我们猛地发现,我们原来是在同时触摸着作者“今”与“昔”的回忆,仿佛成为了第二位“马塞尔”,去体味这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

不难感受到,“今”便是现实,而“昔”便是梦想。把现实与梦想重叠交叉,也许是这本小说的独到之处吧。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在讲述同样的故事,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本质并没有改变,都是面临着生命在逐渐走向死亡的这一事实。在小说中,作者用回忆的方式来抗拒死亡,抗拒遗忘,在梦中也许一切都将改变,但另一面,逃避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面对。能够将现实与梦想之间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比用虚幻来体现真实往往来得更直接,更震撼。

借助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今昔之重叠与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拥有了真正的生活。生活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当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回忆某件事、某个人的时候,有时候往往不遂人所愿。但是,却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过,拥有过甚至是失去过的,在那恍惚的一瞬间中,就像是作者回忆起儿时给他带来无尽快乐的甜点心一般,将回忆与现实再次重合,就像找到了回忆大门的钥匙一样,所有一切涌上心头,浮现于脑海之中。这种回忆的方式,并非你我能够强求,你也无法预知那块甜点心会在何时何地与你相遇,或者是,任何一件事物都能够成为连接今昔的这块点心,你无需回避,也不用执着。还不如珍惜好目前我们所拥有的记忆,无论美好抑或痛苦,都终将成为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当然,追忆似水年华,追寻逝去的时光,也是我们从小到大对自我的追求,自我的认识的一份独一无二的纪念册。小说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正是提醒我们,到最后找到自己的“思想与灵魂”,正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都不能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人生前进道路的最大动力。没有其他人能够更了解你自己,没有其他人能够更清晰地读懂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生活当中,不乏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之人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我们可以试着去聆听,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却不能够因为别人而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不能够任他人摆布自己人生的每一个抉择。也许若干年以后,再回忆当初,也许会会心一笑,笑自己当初的青涩懵懂与莽撞倔强,但是却永不后悔,因为我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时间与回忆,本身便很玄妙。这也许是这本书精妙所在之处。每每合上书本,或是喝一杯热茶,或是做一份作品,总会不自觉地忆起这些年走过的时光。

也许我的大学同学并不知道,在我高中的时候,并不像现在这般拥有三五知己,拥有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与支持。那个时候的我,除了学习以外,一无所有。没有能够谈心的知己,也不能和班上同学打成一片,甚至连自己的室友都开始无形之中讨厌、疏远自己。我懂,但我无能为力;我累,但我只能坚持。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够和朋友们一起跌跌撞撞,却依旧不离不弃,我能够获得他人的肯定与支持,我相信我不会只有一个人。

我还记得临走时,我的英语老师对我说,我应该值得拥有更多好友的。我面无表情,但内心已经翻江倒海。

对的,这段时光很痛苦,很黑暗,伴随着我度过了高三,这一段具有巨大学习压力的旅程。但每每回忆这段时光,我却不再感到痛苦与无助,反而我得感谢当时强大的自己,能够扛下一切的黑暗与不安,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道路;反而我得感谢自己,没有被别人的不屑与针对而自暴自弃,走向本不该属于我的道路。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了的天堂”。

被康诺利评为“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作品”,岂能是我三言两语能够道出个中真谛?只能借用本雅明一段让人眼眶湿润的文字:我们脸上的皱褶登记者激情、罪恶和真知绰见的一次次造访,然而我们这些主人却不在家。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二】

并不是很想写《追忆》这本书的读后感,每次想起这本书,脑袋会疼,总是喜欢胡思乱想。既然看过,就分享一些吧,并非原创,博客里看到的,直接拿来主义分享给大家。

《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重的小说。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它主要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追忆似水年华》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而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

该小说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小说主要写人,写小说中的主角,但也写作为陪衬的人物,而有时写得很仔细。比方他写家中的老女仆弗朗索瓦丝,女主人往往拿她的农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论开玩笑,这增加了小说的人情味。作者有时也描写居室和室内的陈设,但都是一笔带过,简略而不烦琐;有时也写居室外面的庭园,甚至大门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这一切,都增加小说的人间气息,也正是吸引读者之处。《追忆似水年华》的语言也极其吸引人,不仅文字极度细腻典雅,而且长长的感性长句带有典型的普鲁斯特风格。所以读这部小说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气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气氛。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

看完这部小说,仿佛让人明白了真正的乐园是已经逝去的乐园,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的镁光灯下,流逝的时间对人无时无刻的侵蚀。“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或许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每个人还是应该好好珍惜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不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即使过去的回忆再美好,那也只是过去,现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们只有短暂的一生,改变不了过去,控制不了未来,那就做好现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