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读后感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矛盾的写于1941年3月一篇散文。下面本站为你们献上《白杨礼赞》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白杨礼赞》读后感

《白杨礼赞》读后感一

诸事繁华,如梦如幻,有时梦想跟现实总是想去甚远。人生道路坎坷,世人总是会在路途上迷失方向。

行走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望见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株、一排排的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缺乏屈曲盘旋的虬干,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亦不乏温和、坚强和挺拔,使人牢牢记住了它的身影。这正是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树,却是极不平凡的树,它们靠着坚强的意志,仅仅凭借碗口粗细的枝干,聊胜于无的水源蓬勃地生长。此情此景,我不由地想起了一些人,一些事。

古往今来,总是不乏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而辛弃疾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代豪放派大家。人们常说,辛弃疾的词不是一支羊毫软笔写就,而是用刀和剑铸成的。力透纸背,时隔千年,翻开时却仿佛有千军万马之声。可掩藏在纸背后的却是无人能识的辛酸长叹。本想以身许国,马革裹尸,谁想到壮志难酬空余一腔凌云志。回首时“可怜白发生”,令人唏嘘不已。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世俗的排挤之中,不屈不挠,涤去了青涩和浮躁,将一切都注入了诗词,化作诗句,留下一篇篇荡气回肠的史诗。

我们整天忙碌于无聊的琐事,像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躁动。曾经舍我其谁的理想像打水漂沉入水底的石子,怎么也看不见。花开不是为了花败,而是为了绚丽世界;人生不是为了坐以待毙,而是为了实现价值。

用一颗坚强的心,承载童年的梦和期望,纵容会被现实撕扯的支离破碎,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像白杨树一样不惧艰险地笑对人生风云。

梦里,望见一片幽幽的白杨树,屹立于西边的寒风中,不弯不折……

《白杨礼赞》读后感二

读了茅盾的《白杨礼赞》,让我觉得白杨一点都不平凡。这是一篇通过写白杨树来象征那些不被人重视的农民,来表达作者对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的厌恶。

摘抄: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他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张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似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犟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赏析:

这段是对白杨树的描写。把白杨的高大挺直比作像是加似人工的,生动形象写出了白杨树的挺拔、笔直。表面上是写白杨树的茂盛,向上生长,靠拢在一起,不畏严寒,实际作者是想写在现实中,处于低层的民众,他们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磨折坏了,压迫不倒,团结一致。积极向上,不畏恶势力的阻挠、摧残,力求向上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向上的精神。

《白杨礼赞》读后感三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呢?今天,小编整理了白杨礼赞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金秋十月,虽然秋风带来些许的凉意,但丝毫掩盖不了收获季节的喜悦。我们在喜悦中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来了第一届读书节。一时间,同学们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掀起的读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看课间的台阶上,操场旁,走廊边,或站,或蹲,或坐,两两成双,三五成群,书声琅琅,讨论激烈。

经一位学长举荐,我有幸读到《白杨礼赞》这篇文章,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总会让人有种昂扬向上的激情。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贯穿全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让你流连于字里行间,无意往返。读完全文,不由你不由衷的赞叹。

三月的白杨,娇柔可爱,白青色的树干滑滑的,枝头新绽的嫩叶,绿中透着紫红,似襁褓中的婴儿,撩人一缕温柔。

嫩杨一日一样,嫩绿的叶芽瞬间变成金绿色的阔叶,在风中扭着欢快的迪斯科。枝叶摇出的笑声“唰 唰 ……” 引人以无限的遐思。

哦,嫩杨。你头顶有喷火的红日,根部植扎在肥沃的土壤,雨露为你洒下乳汁,大地为你更换时装。你怎能不无忧无虑的成长呢?

可你毕竟太脆弱。我想大自然应该赋予你怒吼的狂飙,滂沱的大雨,划破长空的电闪,震耳欲聋的雷鸣。你应该向枣树那样坚硬,松柏那样耐寒,柳树那样婀娜。脆中有硬,硬中有情。这应该是你全部的性格。

正如老先生在《茅盾后记》这样写道:“祝福这些纯洁而勇敢的祖国儿女,我相信他们不久就可以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而他们的英姿也将在文坛上有更完整而伟大的表现。”由此可见,老先生不仅是在赞叹,而且在我们身上看到祖国的未来。并寄予无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