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卡夫卡》读后感800字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是村上中期重要的转型之作,那么你们觉得这本书怎么样呢?下面本站为你们献上《海边卡夫卡》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海边卡夫卡》读后感800字

《海边卡夫卡》读后感【一】

碌碌无为的工作总是让我们有很少的闲暇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的读物及其他,总以为工作和生活是人生的第一使命,稍有偏离便会觉得是离经叛道。腿伤恢复之际,无疑成了我肉体和内心放纵的时刻。

与《海边卡夫卡》相识是在13年评选“诺贝尔文学奖”之时,由于入围作家莫言与我是同地老乡,所以对其也特别关注。村上春树作为同期入围选手也在关注之内,只是自己一直对日本的作品不甚喜爱,不止书作包括影视作品也是极少看,我猜是自己不成熟的内心还沉浸在某一渲染着憎恶仇恨的时期,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释然博大。读完卡夫卡虽然偏激仍存,但至少内心稍有平和。

整部书的结构我想象成一段“三角”形体,三点之间开始看似豪无衔接性,后来却意识到三点之间都是虚线相连,有着妙不可言的关系。其中一个点就是整部书的框架,好比一块强有力的磁铁,而其他两点呢无疑是两段涉及两位看似无关联的主人公的故事,好比铁块,它们受磁场的影响逐渐地朝磁铁方向靠移,最终三角的形态成了一个浑实厚重的圆点。紧紧相串。

一点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因想要逃离“他将亲手杀父,并玷污自己的母亲和姐姐”的诅咒离家出走,但在这个过程中仍旧身不由己的验证了预言,而所发生的一系列巧妙的事。

另外一点则讲述的是一位五十几岁的老伯中田聪,其小时在山梨区借读,在一次上山摘蘑菇发生意外昏迷,醒来后记忆全无,无法识字,影子也只有别人的一半,脑袋也落得不好使,但稀奇的是他可以和猫君对话。虽脑袋不好使,但品性不坏也算安分守已,做了二十几的木匠活,失业后靠知事大人的补贴和偶尔帮助找猫得来的报酬生活。他在找猫的过程中,遇到收集猫灵魂的变态杀猫狂琼尼·沃克(少年的父亲)将其杀害。其实杀他并非中田之意,实质是他的儿子进入了中田的身体,借他杀了自己的父亲。而后,他凭着某种使命感的意识一路向西,借助外人的力量一路从东京来到高松,也是少年所在栖身的城市,寻找“入口石”。

少年在高松一所甲村私立纪念图书馆栖身,结识了二十几岁的管理员大岛及五十岁的馆长佐伯。富有音乐天赋和才华的佐伯小时与甲村家庭的长子青梅竹马,一直相恋,直到15岁时她的爱人死去,从此她便消失。直到二十几年后,她又回到了这个生长的地方,便开始管理甲村的这个图书馆。与她相爱的甲村长子曾经在图书馆的某一房间住过一段时候,而卡夫卡因无处要去,便在这个房间里居住。每晚,他便会看一位15岁的少女都会出现在房间里,坐在椅子看墙壁上那副以海为背景一个少年背影的画,是如今五十几岁佐伯的活灵。他深深地迷恋上这个少女,也迷恋上了如今上这个和自己母亲年纪相仿的佐伯。他也一度猜测,佐伯是小时抛弃自己,带着姐姐离家出走的母亲。在某一晚上他与佐伯真真切切地交合。

由于警方怀疑他是以共同作案嫌疑人到处搜查他,大岛不得不送他回森林里的小屋藏身。他怀着顽强的意志和精神进入迷宫一般的森林,在其深处的“入口处”偶遇到了六十年前(当时处在战争时期)走失,怎么找也没找到的两位士兵,带领他进入一个奇异的部落。

《海边卡夫卡》读后感800字【二】

他是一个普通的少年,比我们年龄还要小。置身于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的'残酷世界,决心离家出走,做一个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卡夫卡的经历让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也得知生命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如作者所言,田村卡夫卡是我们自身,通过他的眼睛看到我们自己的成长。

从一开始,他就认识到,命运,是不断改变方向的沙尘暴,你力图避开它,它会像配合你一样变换脚步。无须逃避,选择穿过猛烈的沙尘暴,感受粗砺的风沙划过脸颊,如千万把刀锋割裂你的血肉之躯。而当沙尘暴偃旗息鼓之时,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中的你,此时的风景也不再是彼时。这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让我想起史铁生说过的,“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不论命运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强加于你,我们都要演好人生这一场戏,做最好的自己。 他是迷茫的,深深感到生命的无力,“尽管世界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却无处可找。”不关心自己的父亲,不知身在何方的母亲,他无法确定自己的归属,如同洪水过后被泛滥的水流冲刷,淹没。这是青春期的我们的共性,充斥着不确定感,失落,困惑,无助。而我们又是否有勇气像卡夫卡一样直面自己的命运,穿越猛烈的沙尘暴,展开一场未知的旅程,探索陌生的世界。

从开始遇到姐姐樱花,到幸运地来到甲村图书馆,古色古香的小院,参天古木与藏书一起散发出深邃安详,谛听鸟儿的叽啾,呼吸淡淡的海潮气息,沉醉于一个图书的世界。没有欺骗,虚伪,和图书管理员大岛一起批判缺乏想象力的狭隘,苛刻,自以为是的命题,空洞的命题,被篡夺的理想。邂逅端庄优雅的图书馆负责人佐伯,满怀她是自己母亲的憧憬。对母亲的寻找已不再重要,母亲成为理想化的象征,代表了他对冰冷现实世界无所适从。他在油画里,在歌曲中,在梦境,追寻那一丝丝若有若无,忽明忽暗的东西。对抗诅咒

其实十七八岁的我们都是敏感脆弱的,容易被生活的坚冰伤害,希望发现我们自己所定义的爱,驻足美好的瞬间,愿意就此迷失下去。

卡夫卡还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现实与虚拟之间游移。故事前方是另一个更加虚幻的世界,这里有他向往的佐伯,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有他追寻已久的一切。可是这与死亡何异呢?是的,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死是一种逃避。正如余华《活着》里的福贵,从衣食无忧的地主沦为贫农,见证一家六口人一个一个地死去,对生活的希望一个又一个地破灭。记得当时我哭了,在他每一次没有落泪的时候。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一片朦胧中,我看到最后福贵和他的牛一深一浅留下了耕作后的脚印,远方天边,朝霞眀灿。卡夫卡也同样选择离开世外桃源,勇敢地面对未来残酷的世界。

如果深入探寻,或许,卡夫卡的自省之路并无真正的答案。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哲学式的悲剧,是通过试图理解自身意识深处,并在荒谬纷杂的现实中寻找自我位置和归属的悲剧性碰撞。似乎探求越深愈发感到人生的迷茫,个体的弱小以及强烈的孤独感,它们时时由内而外侵蚀着你,让你摇摆不定。我们只能在旅程中承受内心与现实的冲击,解答“我是谁”“我将前往何方”,在与命运斗争,和解的循环往复中让一个人完成身而为人的意义,不致于化为空壳。

又像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说,负担的缺失,人会变得比鸿毛还轻。沉重,是生命的标签。学会面对,代表了我们生命的鲜活。

我只从主人公卡夫卡的角度表达了一些个人观点和感想。这本书还塑造了诸如中性人大岛,天真的老人中田,等待终结的佐伯等等一系列人物,他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给予我们不同的启示。诅咒,宿命,轮回,使命的命题,与亦真亦幻的现实,交叉构成了庞大的世界。相信每个人会从中得到自己的感受。也希望今天的一点浅谈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