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开启“孔子”学校教育

  据《日本书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经阿直歧推荐,百济学者王仁应邀携《论语》和《千字文》到日,这是儒学传日之始,之后百济又轮换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儒学在日本之所以受容、繁衍、发展,是与日本原有生存环境、文化语境及发展需要相关联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以及倡导大义名分、维护社会尊卑等级、协调家族人际关系等特点,符合岛国逐渐统一的政治需要。日本民族以崇神敬祖为主旨的神道,与儒学的“神道设教”、“慎终追远”的天神祖宗崇拜相会通,儒学的“王士王民”、“德治”和“仁政”,适合日本社会改革的理论需要。因此,儒学很快为日本朝野所认同,并在其长期的会通中,形成日本化的儒学。

推古天皇时的圣德太子依儒学德目“德、仁、礼、信、义、智”制度冠位十二阶,又制定《十七条宪法》,对日本社会实行改革。《十七条宪法》的主旨是儒家思想。第一条至十六条中,除第二条和第十条受佛教思想影响外,都源于儒学经典,如“和为贵”,“上下和睦”,“君则天之,臣则地之”,“以礼为本,上不礼而下不齐”,“无忠于君,无仁于民,是大乱之本也”,“信是义本”,“国非二君,民无两主”,“五百岁之后,乃今遇贤”,“使民以时”等。此后日本多次派遣使者、留学生、学问僧来华学习、研究儒学,他们回国后推动了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在此基础上推行“大化革新”运动,仿照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赋课制度,废除私田私民,在公田公民之上建立以天皇为最高权威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种新体制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制订了《近江令》、《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具有儒学道德化特色,如奉行忠、孝、信等道德规范,具有实践伦理性。

日本原无文字、学校,儒学初传时在官廷中开办学问所,以学习儒学。大化革新后天智天皇时设立学校,在中央设大学寮(相当于唐国子监),地方设国学(“国”是日本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以传授学习儒学经典,市县明经道(儒学科),以“九经”,即《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孝经》和《论语》为教科书,其中以《孝经》和《论语》为必修。 

日本大宝元年(701年),宫廷和大学寮开始拜奠孔子,后仿唐封孔子为“文宣王”。《大宝律令》的“学令”规定的教授科目、考试内容都以儒学为主。由之,可是说是孔子“开启”了日本的学校教育。

更多留学资讯文章,详情请登录/liu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