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求职遭遇门户之见 高校偏爱"吃独食"? (1)

  就业大市场呼唤破除校际信息封锁

跨校求职遭遇门户之见 高校偏爱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方、各部门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的努力虽然一直在进行,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在求职中还是遭遇尴尬。

  笔者日前了解到,部分高校为保证本校学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实行了严格的“地方保护”,只对内服务,以防止本校招聘信息泄露。知名企业招聘信息扎堆重点大学后带来的校际鸿沟在金融危机面前更加凸显,进一步完善高校间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对应届毕业生特别是身处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高校的毕业生顺利求职至关重要。

  高校为何偏爱“吃独食”

  “为什么只让持有本校校园卡的学生进入招聘会?”3月初,武汉某高校搞“关门招聘”,让不少外校毕业生觉得很郁闷。当天,一家商业银行在该校举办招聘会,本地多所高校的毕业生前往应聘,但被拒绝入场。工作人员称,该校规定,非本校学生不能参加招聘会。一名外校学生表示,招聘会本属公共资源,该校做法有失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笔者了解到,多数高校校园招聘会,至少有三成以上外校学生参加。费心费力好不容易办起的招聘会,外校学生多了,本校学生机会相对就少了,这样的境况,不仅主办者心有不甘,本校学生也表示不满。

  于是,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出台了。有的高校通过销售门票控制外校学生比例;有的高校则将就业网的核心内容保护起来,外来者一般只能看到政策咨询、应聘技巧等一般性的内容,如要了解招聘岗位等有价值的重要信息,则需输入学号和密码方能进入;有的校园宣讲会或专场招聘会的信息不上网,而是采用原始落后的张贴公告的方式发布。

  对此,笔者随机登录国内25所高校的就业信息网,15家网站亮起了“红灯”,招聘信息、就业快讯、校园招聘会、最新需求等栏目均被加锁。拥有开锁钥匙的都是本校内部人士,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本校其他年级学生也被拒之门外。

  一所高校的就业信息该不该与其他高校学生共享?部分高校老师坦言:保护本校的就业信息在情理之中。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用人单位都是学校辛辛苦苦联系的,自然应先满足本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再说,企业选定我们,就是看准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而来,其他高校学生不必参与。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理说应该全社会都来关心,就业信息理应向全社会所有毕业生公开。但由于高校间存在着就业的竞争,一旦完全开放就业网站,很可能对自己学校的就业工作造成冲击。同时,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有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如此一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只能寄希望于为本校毕业生提供独家的招聘信息,增加就业砝码。

  封锁信息非明智之举

  不同学校举办的招聘会规格有所不同,一些知名企业很少眷顾非重点大学的学生。部分名气小、地理位置较偏的高校,招聘单位不多,层次也不是特别高,到知名高校就业网上查询招聘信息成了很多毕业生找工作的“必修课”。

  同时,社会上的招聘会和公共招聘网站上的用人单位大多招聘拥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对应届毕业生来说,高校就业网的信息最实用。不少毕业生表示,求职战就是信息战,多掌握一场招聘会信息就多一分机会。为破解部分高校就业网上发布的独家信息,应届毕业生们通过互换学生证号,获取校外招聘信息,通过此渠道应聘成功的学生不在少数。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利用自己占有的就业信息资源牟利,造成不良影响。

  其实,高校封锁就业信息并非明智之举。从技术上讲,处于资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想完全封锁一条信息并不是那么容易。在那些必须注册的就业信息网上,访客完全可以将招聘企业名称复制到搜索引擎中,查找该公司主页,再获取招聘信息。笔者一试,成功率非常高。

  面对外校封锁就业信息,众多学生认为比较狭隘,他们表示:企业讲求择优录用,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来试一试?事实上,高校间互筑信息壁垒,人为制造出就业信息的混乱和不合理分配,短期内可能保护了本校学生就业,长远看势必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全局利益。

  首先,这样做影响了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有的用人单位推出的岗位多种多样,一些岗位对这所学校毕业生没有多大吸引力,却可以得到另外学校学生的青睐。几所高校的学生一起参与应聘,用人单位招聘效益就会提高。从社会长远和整体利益考虑,就业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帮助更多毕业生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企业挑选到最优秀的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使其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