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昭示

[摘要]《悲惨世界》被改编成电影以后受到了热切关注和一致好评。电影《悲惨世界》讲述了在充满强权、欺骗、失业、饥饿的污水横流的“悲惨世界”中几类性格特点鲜明的小人物艰难完成人性复归的故事。电影成功地验证了雨果试图用人道主义思想和信念来修补支离破碎的世界的愿望,希望通过爱和宽容之心去感化人类沦丧的价值观念,实现对堕落灵魂的救赎从而建立一个“幸福世界”。电影从 “悲惨世界”到“幸福世界”的成功转化表达了雨果对人类终将走向人道主义社会的伟大信念。

影片《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昭示

[关键词]《悲惨世界》;人物塑造;人性复归;人道主义

一、引言

电影《悲惨世界》是根据雨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故事依旧以冉·阿让为中心展开,讲述了他从善到恶再到善的救赎的故事。这部优秀的影片呼唤着人们美好善良的本性,赞扬了雨果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影片中,历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残酷激烈的战争、贫困潦倒的社会现状、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矛盾对立等都得到了真实再现,这些元素都为影片《悲惨世界》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二、影片《悲惨世界》概述

电影《悲惨世界》讲述在19世纪的巴黎,贫困的冉·阿让(休·杰克曼饰)积极工作,努力赚钱。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生活变得穷迫潦倒,一天为了小外甥能填饱肚子被迫偷了一片面包,结果被抓,又因为多次想越狱最后忍受了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收留,但是他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然而主教却替冉·阿让掩饰了错误,使冉·阿让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他决心不再从恶并且与人为善,不久就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时,一直跟踪抓捕他的警长沙威(罗素·克劳饰)出现,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在此期间,冉·阿让得知了芳汀(安妮·海瑟薇饰)的悲惨遭遇,并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珂赛特。八年后珂赛特(阿曼达·塞弗里德饰)长成了美丽的大姑娘,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无赖德纳迪埃和冉·阿让又狭路相逢,而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又出现在冉·阿让的面前……

三、《悲惨世界》展现的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1)人道主义的定义

人道主义,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进步思想。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化为:自由、平等、博爱。雨果主张用博爱和感恩来化解罪恶的惩罚。纵观当时的西方文学,可以看出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雨果的创作之中,人道主义成了其作品的核心主题和灵魂。他早期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就集中体现了人道主义。雨果本着人道主义的基本理念去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雨果在人道主义力量的召唤下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考,接着于1862年发表了另外一部巨作――《悲惨世界》,可以说雨果一直用崭新的方式诠释着他信仰的人道主义理念。

(2)人道主义的表现方式

影片中人道主义的诠释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角度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心理震撼。关于电影《悲惨世界》,笔者将分别从作者态度、情节安排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1、作者态度

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原著的作者态度问题,我们知道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以有生命的创作客体呈现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并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创作主体、创作客体、读者三者之间相互交流产生新的文学意蕴的文学活动。所以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带着作者主观喜好和态度倾向的,《悲惨世界》也不例外,电影更是很好地把握住了雨果的价值倾向和作品中作者的主观态度,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雨果痛斥黑暗社会、崇尚正义战争、积极乐观的心态三个方面的态度。

影片中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上,正如电影中讲述到的穷苦工人冉·阿让本性善良,为了饥肠辘辘的小外甥而被迫偷了一片面包,就被抓进监狱服役19年之久。这如同在现实社会中建造了一个禁锢人性的 “悲惨世界”。表面上是说冉·阿让的故事,实际是对社会上种种黑暗的封建势力的无声呐喊,是冰冷残酷的黑暗社会把穷人们逼向了绝路,最后却用最恶劣的方式惩罚毫无权力的劳苦大众。电影是对当时封建社会最好的讽刺和辱骂,它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艰苦难忍的岁月,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虚伪本质。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可以体现在他对待革命起义的态度上,他深情地赞扬了1832年的人民起义和英勇杀敌的伟大的共和主义战士。雨果清晰地认识到无论何种战争,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争取人的独立和自由。正是他的人道主义立场和信念促使他用笔描绘出可歌可泣的独立战争,电影更是对战争的画面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在雨果看来,人道主义规则的最大胜利是资产阶级大革命把被封建专制奴役多年的法国解放出来。

影片中雨果的人道主义不仅体现为表达愤怒,还体现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影片中善良的人总被压制和束缚,却终将出现一个温暖、善良、美好的救世主去拯救这些快沦陷的灵魂。被现实逼迫的想要从恶的冉·阿让差点丧失了善良的灵魂,可是这时候仁慈的米里哀主教却为冉·阿让巧言掩护并且送了他一对银烛台。米里哀如同正义的上帝一般拯救了处在灵魂边缘的冉·阿让,包括后来的芳汀也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被充满爱和包容的救世主拯救。这些都体现了雨果对未来的社会是充满期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2、情节安排

从电影中我们体会到,雨果认为一个人身上是兼具光明和黑暗两种力量的,光明属于天国,黑暗属于尘世。他坚信人的光明是可以战胜黑暗的。在雨果看来人的光明善良的本质是需要克服阴暗来获得的。这样的人生信条也贯穿在他的《悲惨世界》中,其中以善胜恶的典型就是冉·阿让和米里哀。性本善的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被捕入狱19年。被释放出来以后却无法被社会接受,社会地位低下,分配极度不公平等原因促使他在出狱以后再次陷入邪恶、阴暗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他偷走银器被抓回来以后并没有因此受到惩罚,因为善良且充满仁爱的米里哀主教原谅并掩饰了冉·阿让的错误。这使得冉·阿让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邪恶的力量被正义打败驱逐。其实在冉·阿让的内心这就是一场善与恶的较量。这也正好反映了雨果内心的善恶价值观。他深信世界是存在恶的,但是终究会被世间光明的真、善、美征服。雨果也坚信人性是可以被救赎的,冉·阿让其实就是在充满宽容和善意的帮助下完成了灵魂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