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怎称文学议论文

在这个时代,我想,没有什么比骂人更容易的了,更何况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文学”。

骂人怎称文学议论文

2007年,又有一些人摆起了“道场”,举行“法事”,一定要把中国当代文学送上“祭坛”。一时间,好不热闹。

有骂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如“中国文学是垃圾”、“文坛是个垃圾场”、“文学死了”,也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如“当代文学为什么边缘话了”、“中国文学该反思了”。

要骂“文学死了”,曾经有个美男作家在2000年就写过两篇“悼词”,一份写给自鲁迅开始的中国文学,一份写给中国的文学理论

当然,还得加上2007年那条假新闻:德国某汉学家骂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结果,引来了遍地“知音”。

要说“文学边缘化”,试问,在全球哪个国家的文学不是边缘化?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不管骂得多精彩,反思得多深刻,我想,跟文学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无非就是说浮躁了啊,不自省啊等,好像人人都会说这几个词。恐怕当今社会比文学浮躁的东西要多得多吧!

厚古薄今,贵远贱轻,是国人的一个通病,同时还得加上欺软怕硬。文学是软的,作家是软的。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当代文学创作就没问题。但这显然不是一个能拿到大众媒体来讨论的话题,也不是靠几句“垃圾”就了事的问题。

能拿来讨论与炒作的'文学,更多的不过是众多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通俗的或畅销的。比如,各种影视剧本,所谓“80后”作家的书依然卖的很好,活得挺好等等。

至于“70后”、“60后”、“50后”乃至于再往前,他们依然是文学创作的主力军,许多人还在写东西,记录他们眼中的这个时代。更不用说,还有众多为了文学梦想在网上折腾的热血青年

谁能担保若干年后,他们中间不会诞生为世人赞许的大作家呢?

非得要说这个时代缺什么,那肯定不是说玩一些名词术语的“文学批评家”,也不是一些“百事通”、“万金油”的“媒体知识分子”,而是文学,是文学的实践者。

之所以“缺”,并不是没有,而是因为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对,还有的就是一些媒体没事找事。

化用鲁迅一句话:骂人不文学的,便是文学家,则自己不文学,而骂别人的文学做得不好,自然便是更文学家。

大抵如此,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