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

 摘 要:“气”论渊博复杂,自古论文皆重气,为文重养气,“养气”说可谓是“气”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作主体去探讨“养气”说,把握历代文人“养气”之法。

从创作主体浅谈“养气”说

关键词:养气;虚静;集义;创作主体;积学

“养气”是针对创作主体而言的,是主体精神活力自我培养、自我维护的学说。它有侧重生理和心理的一类,也有侧重道德情操、意志品质修养的一类。侧重生理和心理的一派以《文心雕龙・养气》篇为代表;围绕道德和精神品质的一派主要是继承孟子的“浩然之气”说,并在历代不断拓展。

古代文论家认为,养气是文学创作必备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文以气为主,文学创作受作家之气的主宰,作家只有养成强盛的生命活力和审美创造力,才能创作出充实而有光辉的艺术作品。

我们说“养气”之“养”是一种主观的努力,是一个后天的持之以恒的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历代文论家反复强调养气对于主体的生命意义,对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那么“气”如何养?

一、虚静养气

要虚静自然,清心寡欲,使身心达到高度谐和。要使身心达到高度谐和,就要保养好精神,使精神畅达。正如刘勰在《养气》篇所说“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1]107强调在创作中要“节宣”,“节”即节欲,“宣”即宣导,节制欲念,可使体内精气宣导畅达,为文学创作做准备。元代陈绎在《文说》中也提到:“养气之法,宜澄心静虑,以此景此事此人此物默存于胸中,使之融化,与吾心为一,则此气油然而生,当有乐处,文思自然流动充满而不可遏矣。”[1]109文学创作,它本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需要作家有充沛的精力,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澄心静虑之后,气自生,文思自然泉涌。

二、集义养气

通过对儒家仁义道德的践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在儒家看来,仁义道德是人整个生命的根源和主宰。孟子注重道德意志的培养,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35这种“浩然之气”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这种气是“以直养而无害”用正直来培养的;这种气是“配以与道”,跟道义相配合的,假如做了不道德、不义的事,就会泄气;这种气“是集义所生”,要一贯做着合乎道义的事,才能培养出这种正气。中唐的韩愈着力复兴儒道,在孟子“养气”论的影响下,提出了“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的“养气”说。[3]115-116 “行之乎仁义之途”,也就是重视仁义道德的修养,通过集义来养气。明代宋濂主张要“知言养气”,就必须积道德、修仁义。他说:“圣贤之心,浸灌乎道德,涵泳乎仁义。道德仁义积而气因以充,气充欲其文之不昌,不可遏也。”[1]94清代魏禧在《宗子发文集序》中也说道:“养气之功在于集义,文章之能事在于积理”。[4]494认为“养气”重在道德意志的修养。道德意志的培养在文艺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因为道德培养的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观,而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而“养气”作为培养价值观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必然是文艺创作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手段。总之,作家集义养气,不仅能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能够涵养旺盛的生命活力,从而为其创造打下坚实的身心基础。

三、积学养气

积学的过程也就是读书的过程,要多读书,全身心的投入到先贤的艺术世界,汲取真善美的精华。读书可以养气,因为读书可以扩大眼界和知识,增加生活的智慧和勇气,如清代何绍基所说:“子史百家皆以博其识而张其气”。此外,读书也可以陶冶作家的性情气质,曾国藩在《家训》中说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通过读书,增强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改变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改变气质和品格的目的。读书可以养气为文,要善于消化吸收书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宋代吕本中在《童蒙诗训》中云:“读三苏进策以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滂沛,无吝啬处”。 [4]487清代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说:“多读书非为搬弄家私,震川谓善读书者,养气即在内。故胸多卷轴,蕴成真气,偶有所作,自然臭味不同。”[4]494读万卷书以充实学养,陶冶性情气质,其目的不是“搬弄家私”,而是“蕴成真气”,创作有个性的文章。由此可见,历代文论家重视读书积学以养其气。

四、出游养气

即走出书斋,在游览名山大川中,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如果说道德上的.修养是从内向外散发出来的一股力量,是隐性的,它的提高有赖于作家不懈的积道德,修仁义,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出游而增加生活阅历则不然,它是显性的,是由外向内的蜕变,通过外物激发其志气。宋代苏辙在《上枢密太尉书》中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4]487苏辙强调“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以亲身的经历为依据,博交广游以求“激发其志气”,主张作家突破书本知识和闭门造车的局限,遍游名山大川和故都京邑,与豪俊之士交游,聆听大师高明的议论,以增加阅历和体验,开阔视野心胸,获取尽可能多的教益和启示,从而养其气。

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主导的精神实践活动,“养气”说对主体自身的精神修养、艺术作品的创造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要求作家通过心灵和精神的自我净化、充实、完善来提高和改善主体素质,维护身心健康,以最佳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投入文学创作活动。

参考文献:

[1]徐中玉.文气·风骨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朱熹.孟子集注[C].济南:齐鲁书社,1992.

[3]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