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群体主义”价值观浅探

儒学是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官方意识形态,是一种崇尚群体主义精神的文化。历代封建统治者打着群体主义的旗号,利用儒学压迫和奴役人民群众。于是,有些学者认为儒学的基本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事实上,如果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儒学道德精神的基本价值观是一种兼顾个人与他人、平衡个人与社会、倡导和谐公正平等的合理群体主义。

儒学“群体主义”价值观浅探

荀子把“义”作为区分人与其他万物的标准,这个“义”不仅指正义这层道德意义,也是指群体利益、整体利益、国家利益。《荀子·王制》云:“(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透过这句话,荀子指出,了人们要想征服自然,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即所谓的“群”。那么,人类何以能群呢?荀子认为原因在于人有“分”,即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差别。“分”又为什么能实行呢?因为有“义”,即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约束。根据“义”实行“分”,就能使人们团结一心,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达到胜物的目的。与之相反,如果无群、无分、无义,就会产生争夺、混乱、离心离德的现象,非但不能胜物,还会被物所胜。

正因为群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儒家伦理文化从它产生的`时代起就注重团结的作用,强调以和为贵。一个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即使是杰出的人,如果离开了群体,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一种音符,一种音调,决不会构成美妙的音乐,这就需要和,需要团结。团结就是同心、同德、同志、同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因此,只有众人的力量,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力不如人和”,人和比天时地利都更为重要,这与所谓的“众心成城,众口铄金”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儒家伦理文化意义上的“和”也并不与原则性相分裂,团结如果不与原则性相结合,就会随波逐流,成为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因此,团结应当建立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大多数人认为,团结就是从众,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从众是无原则的随波逐流,而君子所谓的团结是和义紧密相连的。

儒家文化对群的价值的看法,也是体现了对公私关系的处理,即对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看法。儒家强调公而忘私,这种群体主义具有一定的绝对性、片面性和超现实性,但站在今天的时代基点上来看,群体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本质是有一致性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好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存在着不少追求物质利益,讲究个人主义的现象,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儒家文化的缺失。儒家的理想就是要修己安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整个社会成为理想的社会,所有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过上很好的生活。这里我们就看到儒家的理想不仅在个人的修身,而且要通过修身、通过弘道努力促进一个理想社会的实现。这就反映了儒家在处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时,不是单纯孤立追求个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人置于社会群体之中,在对群体的贡献中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儒家的这种群体主义精神,贯穿于历代爱国主义传统之中,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早在商朝就有了“以天下为己任”之说,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有“天下兴旺,匹夫有责”,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与这些志士仁人相比,相信有不少贪腐官员或黑心产商等流都会自惭形秽吧,先且不论他们能对国家做出什么贡献,对社会有何回馈,恐怕就连“修己”这点都有问题。“三鹿牛奶”事件,山西黑煤窑事件等等,无不体现出了部分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其实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很大的关联,很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被淡化,因此,重拾儒家文化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从水生火热中解放出来,正是由爱国主义精神支撑的,而儒家文化中的群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基础和积淀,丧失了传统文化,而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我们中华民族就将会是一个无根的民族。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产商就要完全牺牲个人利益,而是要懂得追求经济利益之外的东西,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要学会感恩,回报社会,比如西方社会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今年邀请美国最富有的人和家庭承诺捐出半数财产,用于慈善事业,当不少美国富豪群起响应时,中国内地的富豪新贵却鲜有回应,这当中固然有人存在吝财的思想,但我相信有不少人还是乐善好施的,造成这样的局面,社会条件的缺乏负有想当的责任,慈善机构能否透明操作,善款使用的合理与否,以及大众媒体的调查等等都是不少富豪不肯付诸行动的心理障碍。从如此种种的当代社会现状中,我们应该更加意识到树立群体意识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更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更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中,群体这个概念随处可见,寝室、班级、社团、学生会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与之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应该具有群体意识,即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就是指要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当班级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要能够适当舍弃个人利益,积极主动为集体做贡献,争荣耀,不存在自私自利的想法。如果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够树立起这种群体价值观,大学校园无疑会更加和谐,也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一份巨大贡献。

儒家把处处以群体价值为重看成是培养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径与标准。儒家群体价值观就是以“内圣”为本质,以德性和能力诸内在价值为根据,“反求诸已”,确定个体的高度责任心,义务感和使命感;以“外王”为功能,就是要将个人的生命价值与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目标联系起来,使内在价值能化为外在价值,自我价值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我认为儒家的群体价值观是我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指导方针,只要我们能积极吸取其中的精华,“择其善者而从之”,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儒学文化,积极发掘和弘扬儒家思想中积极的因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指日可待,就能为和谐社会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