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成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论民族地区成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论文关键词:地区 成人高校 师资队伍 研究

论文摘 要:成人在建立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灵活性在适应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方面,是民族地区其他高校难以媲美的。因而从创新体制机制出发,建构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创新教师认定标准和培养途径或为可取之径。 

民族地区的滞后,实际是教育的滞后。其产业结构调整受其生产力水平及发展速度影响,主要体现在和产业结构调整上。调整目的是要改变地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不能适应需求的现状,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这一任务完成的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积极灵活性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方面,是民族地区其他高校难以媲美的。它在教育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诸方面与产业结构调整更相适应,在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要求的各类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方面,也更能促进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然而,由于西部山区、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教师,尤其是成人高校的教师流失严重,极大地制约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落后,反过来又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继续拉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影响社会的和谐,制约小康建设进程。
因而,建构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其评定标准和培养途径应结合产业结构以发展农业产学研为主。为此,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探索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以发展农业产学研为主,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认定标准
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以是否依据所学服务当地产业,尤其是否为当地产业发展起到了良性作用为标杆。根据报告可看出,三农问题一直制约当地经济提升的瓶颈。产业组织分散,布局很不合理,而信息咨询、应用、科技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讯、科研教育不发达,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其标准可认为:
(一)要做一名成人高校好老师,首先要热爱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事业
“名师出高徒”,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学生素质的高低,只有造就一支适应当地民族产业升级改造的教师队伍,才能造就高质量的学生。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古人云:“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
(二)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四大专业能力
首先,要有了解民族地区学生的能力。成教学员有比普高学生特异之处,在学习的年龄、时间、地点等方面迥异。在学习的内容、方式上更有灵活性。
其次,处理民族产业教材的'能力。教材只是“点”,产业才是“面”,如何将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教材“衔接”,从此可折射出教师的“底蕴”。
再次,课堂教学能力。是否真能诠释学员心中之疑,带来学员产业升级价值观,在此可得以彰显。
最后,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为此,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深入学员,了解学员。在深入中排解当前农村发展的困境,推进产业调整升级;在了解中消释学员产业调整之惑,提高学员农业转型的能力。
(三)创新民族教师认定标准
为了更好地引导民族教师的有序发展,在我国尚无标准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自行制定民族教师的认定条件和培养条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民族地区教师宜承担当地产业技术开发科研工作情况;(2)教师参与民族产业项目实践活动情况及认定;(3)教师带教学生从事民族产业科技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情况。
  二、以发展农业产学研为主,创新成人高校教师体制机制
我国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大因素。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经营规模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农业社会效益高与农民收入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解放农村牧区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将带来结构创新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课题调查组认为可这样实施:
(一)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培养机制
推进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培养体制与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普教、职教、成教相衔接的培养体系。加强成教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对口部门之间的联系,实行教师与农村产业教学实践“衔接”制度,从源头上提升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