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励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

        林清玄曾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百起。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的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二十年前写就的这几句话恰被那个小偷看到,竟从此影响了他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成了一家民营公司的大老板了!
        可见,这种欣赏的、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有效地激发人的内在发展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运用各种激励方法鼓励学生不断地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9世纪中叶,小说《童年》在俄国出版,屠格涅夫无意间看到了这篇作品,便对作者的姑母说:“这位作者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姑母急忙把话传给了作者。作者欣喜若狂,好像一下子找到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竟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了著名的作家、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姑母把握激励时机的能力可见一斑。
        学习成绩一贯不理想的学生突然在某一学科测验中,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此时如果老师不是给予怀疑,而是给予激励的话语,这次取得的高分数证明你的能力原来是这么棒的,下次测验我想看看你的其他学科是否也能达到这个高度!可想而知,这位学生为了在下次测验中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定会加倍努力学习。即使他最终并未达到预想的高度,但他的学习态度将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再如,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后,总会有部分学生举手发言。而在所有举手的学生之中,你最需要关注的不是举的'最高的那一只,而是举的最低、举的最少的那一只。那只手怯怯地、紧张地、却满怀期待地隐藏在众手之中。也许这只手是几天来,甚至几个月以来从未在课堂上举起过的手。但正是这只手,才是最需要你关注的对象!可以想象,当你适时地点到这只手并且由衷地赞叹它的勇敢时,也许这只手会成为以后的课堂上举的最高、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只了。 什么情境,什么时间,运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通过何种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的需求,点燃他们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需要评价者不放过任何激励的机会,把关注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轰动一时的某英语教学法研讨会,在徐州地区曾举行了一次公开课演示。其间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唯一激励方法,即“啪,啪,啪啪啪”的整齐的掌声—,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那模式化的、千篇一律的节奏像被反复录制的小贩的叫卖声响彻礼堂,一节课不下二十次!
        有效的评价方式应该不仅仅是整齐的掌声,或者是一成不变的“嘿!嘿!你真棒!”等“南北通用”的激励语言,它可以有多样的表达方式——用你的目光真诚地注视学生,让他看到你眼中的赞许;用你嘴角微张的口型,表现出你对那答案如此精彩而忍不住的惊讶;用你侧耳倾听的神态,表明你是如此专注地顺应着他严密的推理;用你会心的微笑,来显现你掩饰不住的对他进步的欣慰……你还可以拍拍他的肩,向他竖起大拇指,或者,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点什么,甚至和他结成“忘年交”。
        有效的激励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它拒绝程式化、机械化的东西。“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激励方法也许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有人说,“批评不是万能的”。但我说“不批评也是万万不能的”。我们推崇激励性的语言,并不是完全否定批评教育。关键是,适当的批评之后,如何再次激起学生的斗志。我们既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错在何处,又不能因此挫伤他的自尊心,而最终使其自暴自弃。最好的办法是让其“知其错”且“激其志”。
        这种抑扬转换的评价艺术,既未盲目宽容孩子的缺点,又不抓住缺点不放,而是努力发现她的闪光点,让那稍纵即逝的灵动的火花在赞赏中升华、扩大,最终改进以至磨灭其他不足。我想,这种由“激”到“励”的艺术岂不正是激励评价的精髓?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欣赏即是一种激励性评价,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只要我们用爱心去正确地进行评价,那么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都是激励性评价。学生从中得到的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雨露和不断正确认识自我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