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居住建筑中如何改善邻里间的交往空间论文

摘 要:针对现代居住建筑中邻里关系冷漠的问题,分析了现代居住建筑中如何改善邻里间的交往空间,并提出了各种交往空间都应该满足的三种场所心理。

现代居住建筑中如何改善邻里间的交往空间论文

关键词:交往空间;场所心理;空间环境

1.问题的提出

交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的向往。在传统民居聚落中,人们不难发现诸如街、巷、亭、井、场这样一些充满人情味和乡土情感的邻里交往场所。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一栋栋宽敞、明亮的现代化住宅楼取代了拥挤、低矮的旧城区。但是在居室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交往空间却日渐萎缩。厚重的防盗门锁住了主人的隐私,也阻隔了邻居间的日常交往。居住环境中交往空间的缺失和由此带来的邻里关系冷漠、社区精神丧失等弊端,已经成为住宅建设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2.居民交往空间场所心理

“观其境,而察其行,观其行,而察其心”。从人为环境的使用,可以了解到人们的行为特点,从而洞察人的心理动态和趋向。对这一空间范围的侵犯或干扰,将会引起被侵犯者的焦虑和不安,故称这一空间范围为个人空间的“安全场”,其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一般来说,安全场前部较大,后部和两侧最小。在室外空间中,由于空间形态和空间环境不同给使用它的人们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由于人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心理感受也不同。通过观察分析和亲身体验认为,人在室外交往空间中,存在着三种交往场所心理,即中心恐惧感、前尊心理和后防意识。符合交往场所心理的室外交往空间,居民使用的频率高,否则居民很少光顾。所以,无论对室外交往空间作出何种新的探索,都必须满足这三种场所心理。

2.1中心恐惧感

处于一个均质性极强的空间中心,人的方向感消失,不知该朝哪一方向,周身暴露在众人面前,无所依从,没有安全感,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很少有人光顾这一位置。

2.2前尊心理

人的前部是信息接受的主要面,以向前最方便,与熟人交往时,人们大都正面相对,一方面人的喜怒哀乐均在正面表达,信息量观察方便;另一方面,出于人们长期形成的前面比后面尊贵,上面比下面尊贵的礼貌的定式需要。

2.3后防意识

人体后部的安全场薄弱,对环境的反应迟钝,于是人们总在寻求后部及左右的掩体。当现实中并不存在维护条件时,人们便主动地造出一个来,所以,在交往空间中应尽量创造后部有依托的环境。

3.关于宜人的交往空间的探索

3.1单元之间的交往空间

3.1.1邻里空间交往是其他各种交往的基础,只有邻里之间有比较密切的亲和关系,在稍大空间层次内才能有比较自然的接触。目前,在改变邻里的交往上,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如:改变楼梯间的设计思路,将楼梯间延伸到整个进深,并使上下联通,从而形成四户的`多线交往空间,相对于两户的单线交往空间而言,多线交往空间更加自然、和谐。

3.1.2把部分住宅单体底层架空,架空的一部分作停车场、设备间,另一部分设计为开放性空间,配以花草、坐凳、游戏、健身等设施来作为“老人天地”、“儿童乐园”、居民休憩等空间,这些空间联系着院落、花草、小品等室内外环境,易于开拓居民的交往氛围。

3.1.3适当扩大单元入口门厅或将单元出入口的小区路局部扩宽并配置一些必要设施,如休息凳、阅报栏等,让居民回家前有可停留的空间,为居民交往沟通、孩子嬉戏创造了条件(见图1)。

3.1.4采用交往性外廊(游廊)住宅,其是从传统住宅中汲取经验设计的一种新型住宅形式。外廊可以是通道廊、休息廊,局部扩大设立花池、石凳等设施。通过外廊,创建出一种新的居住氛围、居住格局,以增进居民间的接触机会,密切邻里关系,培养居民公共集体的社区意识。

3.2组团内的交往空间

3.2.1建立规模适宜的交往空间

社会学家曾指出“家庭之间相识程度愈深,建立和谐的可能性越大”,而相识的程度与户数密切相关。据心理研究资料表明,当住户在8户~12户时,彼此了解甚深,当户数达到50户~100户时,住户仅能知道彼此的容貌和姓名,因此可知,组团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邻里交往的产生,而现在的一些居住区规划,一个组团规模往往在300户~700户之间,将如此众多的住户用行列式或周边式简单地组合在一起,不仅不能促进邻里交往,而且住户之间反而会由于户数增加、交往复杂性的加深而降低交往的欲望。

因而,一个有助于邻里交往达成的居住建筑的组织布置形式,首先应有适宜的规模。一般以4幢~8幢多层住宅组织围合成一个邻里院落,户数50左右,并在邻里院落内结合精致的铺地、花架、坐椅、绿化布置,以提供邻里交往、老人儿童休闲和游戏场地,使邻里之间既有交往的可能,又有交往的场所。再由多个邻里院落或围绕组团中心绿地或通过邻里院落间的相互渗透穿插,组成一个有机的丰富多变的住宅组团空间。

3.2.2院落式住宅的建立

规划住宅小区时,在布局上应以行列式为主,但住宅楼不是“一”字型,而是在南北向逐级错开,形成相对围合的空间,在住宅单元入口处,同一楼型可设置为“北梯北入口”,亦可设置为“北梯南入口”。北梯北入口即楼梯间在北侧设置,单元入口也在北侧设置,而将底层楼梯间所对房间牺牲来作为楼梯通道;在南侧设置单元入口,这样既保证了主要房间朝南,次要房间朝北,又使两座楼的单元入口相对,为形成院空间提供了条件。

3.2.3着重建立适合老人、儿童的交往空间

年龄适应性交往空间,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年龄段的住户对交往活动空间的位置以及交往活动的内容都有不同的选择,规划设计的交往活动空间在位置和内容上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居住者的行为模式,让交往场所最大限度地吸引使用者,成为居住者心目中真正的休闲乐园。研究表明,儿童与老人余暇时间较多,是室外空间的最大使用群体。老人和不同年龄组儿童对活动场地的位置和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不同的。

3.3小区的中心交往空间

3.3.1集聚性广场

大型的集聚性广场一般位于小区的中心地带,是居民交往、健身、聚会的主要场所。通过台阶、铺地、喷泉等组织起来的中心广场,不应拒居民于外,应与居民的交往、健身空间有机结合,居民可在此举办露天舞会、打太极拳等各种交往、健身活动。

3.3.2中心绿地和水体

在中心广场的设计中,一泓清水,一片绿荫,体现了人们渴望绿色、亲近自然的一份美的情感,更便于居民交往;可上人的草坪绿地倍受人们欢迎,湖水则会给小区带来灵气,人们可以垂钓、划船、戏水,沿湖岸也是人们散步的最佳去处。

4.结语

居住交往是居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居住者与居住空间环境的结合点。交往空间是居住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与居民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设计师有责任积极地为居民创造更多更宜人的交往空间,这些交往空间的设计要以居民的日常行为模式为基础,要经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来。居住建筑的交往空间的设计现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群策群力的问题,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找到好的解决途径,把昔日互敬、互爱的邻里关系再还给居住在宽敞、明亮的现代建筑里的人们。

参考文献:

[1]龙 元,王 晖,等.负空间的研究[J].新建筑,2003,(3):18-21.

[2]董仕君.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的场所心理[J].住宅科技,1995,(5):24-26.

[3]聂晓晴. 对居住区交往空间的一些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