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校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

试论多校区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发展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管理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管理手段。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引进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的详细描述,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管理为北京联合大学带来的变化,突出了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理念。

  论文关键词:多校区;独立法人学院;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分散办学;集中管理

  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市属大学,具有其独特的办学特点。自1978年正式建校以来,经过多次院际整合、专业优化,形成了目前以校本部小营校区为主、多个校区及独立法人学院并存的办学形式。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着三级管理(校、院、系)和两级管理(校、院)的教学管理体制。因此,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诸多现象,桎梏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历任领导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试图引进一套比较先进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从制度上规范各学院的教学管理活动,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水平及效率,并最终实现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理念。
  北京联合大学从2000年以来,引进并使用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一、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1.校本部发展时期
  2000年,北京联合大学经过多方论证,与金安桥公司合作引进了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C/S+Linux的开发模式,经过多方面的实验论证,首先在校本部小营校区和白家庄校区试运行,首次实现了公共选修课的网上选课功能,这在我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校本部四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机电学院)于2004年实现了网上排课,教师、学生基本告别了过去那种通过纸质课表了解自己上课信息的方式,信息化手段开始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2005年,校本部四学院开始进行教师网上远程录入成绩,学生均可通过互联网络查询自己的课程成绩。同时也基本实现了通过系统进行学籍管理。2005年进一步实现了通过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毕业生资审工作。至此,校本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较大比重均通过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初步实现了最初的设想。
  2.各独立法人学院的推广时期
  2006年,学校开始将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向其他独立法人学院进行推广,力图能够从形式上实现全校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合理配置。但该项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鉴于各法人学院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强行统一管理难度极大,甚至会破坏校本部业已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因此在各学院安装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时均采用每个校区独立设置服务器的方式,因此,实际上并没有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但包括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生物化工学院(自建)均开始使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教学管理工作,这也为后续引进新的系统、推进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对于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评价
  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我校第一次引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总体上说应该是成功的,特别是在校本部范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负担,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为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思想上的准备,使每一个人认识到信息化替代传统的手工管理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使各独立法人学院充分认识到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模式是北京联合大学今后健康发展的唯一办学形式。
  但是,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它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首先,金安桥公司本身的人才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实力较弱,很难开展高难度的技术升级改造;其次,金安桥公司对于我校特殊的管理模式了解不深,对于基本的教学规律认识不透彻,无法应对我校不断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在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多年运行中,始终没有能够实现“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排课”这一基本的教学运行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由于我校同名专业、专业方向繁多,教学计划模块始终没有正式使用,测试工作基本上以失败告终,排课教师只能从纸质教学任务书中人工提取数据进行排课;考试模块经过多年努力也无法使用;学籍管理模块的稳定性极差,丢失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选课模块虽然使用多年,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数据处理出错的频度较高。同时必须承认,独立法人学院的推广计划不成功,全校资源共享的初衷未能实现。
  因此,经过近10年的运行,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北京联合大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引进新的具备强大功能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