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画教学中“点”的运用

由于受到多种外来绘画和情趣的影响,现代山水画已不满足萧飒、空灵的画面,而是追求斑驳且浓烈的色彩和饱满充实的构图,因此对“点”的要求就起了根本性的变化。黄秋园先生的作品中对于“点”的运用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人说他用点“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密密麻麻的点与线交错编织成一幅幅郁郁葱葱、雄伟绮丽的山川,他的山水画给人以草木华滋而丰茂、沉郁而苍秀之美。

论山水画教学中“点”的运用

对于一个学习中国山水画的人来说,如果要对山水画有深入的理解及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发展和突破,就必须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构成元素,更加要了解这些元素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古往今来,中国绘画作品中无一不以体现“意境”为主,中国画重“神”、重“笔”、重“气韵生动”,所有这些都是以“点”“线”“面”来表现出来,笔者认为“点、线、面”充分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并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和创新。这里我们主要谈论“点”的作用及其运用。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对“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进行了概括“点、线、面”最初的审美特征。山水画的用笔最初的源头起于书法,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山水画中还经常强调用笔、笔意等,都是指书法中的笔法。卫夫人在《笔阵图》里说:“下笔点画,波撇屈直,皆需尽一身之力送之。”蔡邕的《九势》也提到“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里充分体现了“线”的力道美。“惜墨如金”的空渺美,酣畅淋漓的“泼墨如水”之美,也叙述了“面”在绘画中的灵活运用。时代在发展,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点、线、面”的审美品位也随着不断发展。在画面中点、线、面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线是由点连接而成,面也是由点扩大而得,即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苦瓜和尚云:“画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一笔也。即万有之笔,始于一笔也,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也,然而点却系最原始之一笔,因线与面实由点扩积而得也。故点为一画一面之母。”

对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点”常有人把它比作“高山坠石”,在山水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点”不仅可以表现苔藓、树叶,也可以填空补白,起到充实画面和平衡构图的作用;点又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以点进行绘画创作的人以北宋的米芾、米友仁为代表,他们笔下所表现的山水与董源笔下的山水给人以不同的美感,米氏父子在传统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上,运用点表现江南绵绵细雨、云山雾霭的景象。在用笔上以圆浑的横点为基础,横向错落排列,用淡墨点反复点染的办法来完成画面里对于云中之山的处理,后人给这种画法起名为“米点皴”。“米点皴”给人以含蓄、空潆的韵味。后人对于米氏父子的评价常会提到传统山水画至“两米”而画法大变,“米氏云山”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新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