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

  

提要:本论文旨在经由一旷观而对比的方式,豁显所隐含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指出两者有其不一不二的关系,并由是而阐明其成圣之道。首先经由「终极关怀」一概念的引入,以为宗教界定的起点。再者,指出儒、道两家宗教的特性乃在于「天人不二」。而后再更进一步点明儒、道两家思想的对比乃在于「一气之所化」与「之创化」。关联着此「道德之创化」,笔者阐明了儒家的成德之教这样的圣人之路乃是一「肉身成道」之路。至于说「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其理论的根据则在于「体用一如」、「体用不二」。最后笔者又论及于儒教的异化与归复之道,指出了儒家所谓的「圆教」之「圆」,有境界型态的圆、心性修养的圆、道德实践的圆,此三者各有所别。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于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

一、「终极关怀」一概念的引入

「儒家」可以说其为「宗教」吗?如果可以,那这样的一个宗教便与其人文精神不可分。换言之,儒家之做为一种宗教,并不是在强分「此岸」与「彼岸」的对比之下去彰显的,相反的,它是在将「此岸」与「彼岸」浑成一个整体的情况下来思考问题的。首先指出了这一点,我们进一步要说,我们现在要去论及所谓的「儒教」的问题的时候,显然地,我们仍然经由一种对比的方式来谈,对比于西方宗教的传统来谈,对比于「连续」与「断裂」来谈,对比于「咒术」与「解咒」来谈。(注 1 );

首先我们且从「什么是宗教」开始吧!一般来讲,大家谈到宗教,很容易用为中心的观点来理解,而认为宗教一定要有教义,一定要有教皇、教团、教主;甚至,如果站在基督教的观点的话,必须有一个超越的人格神,要不然的话,就不成其为宗教;或者说不像那样的宗教就是比较低的宗教。但是我个人想从一个比较宽广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什么是宗教呢?宗教其实是人类的一个「终极关怀」( the Ultimate Concern)(注2)什么叫「终极关怀」,这个关怀和一般所谓的关怀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关怀是有确定对象的,那么这里所谓的「终极关怀」,它有没有对象?当然有,但这个对象不是我们一般所采取一个「主体」跟「对象」相对待而成的一个对象。一般我们所以为的「对象」都是「主客对立」所成的一个「对象」,而「终极关怀」的对象是超乎这种主客对立的格局来思考问题的。

当然,这里我们先要问什么是以「主客对立」的格局来思考问题。首先,我们要问我们的意识对事物能够有什么样的把握?一般而言,意识是经由一种投向外,而执持着一个对象这样的方式来理解事物的,一般所谓的「关怀」也是通过这样的一个角度所引起的关怀。这样的关怀,其实便含有个人的性好(interest)在里面。我们可以说这样一个关怀乃是在「横面的」意义下的关怀,它仍然停留在我们这里所说的「主客对立」的层次,像这样的关怀就不是「终极」的。那么「终极」的这个意思指的是什么呢?终极( ultimate )这个字眼,就中文讲,什么叫「终」?什么叫「极」?「终」关连着「始」,孟子讲「始条理」、「终条理」,讲「金声而玉振之」,「终」有完成的意思,而 「极」代表顶点、完成,代表圆满,而顶点指的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注3)那么这么说,「终极关怀」其实就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不是暂时性的、有所缺的,而是恒久的、圆满的,这样的一种关怀。

再者,当我们说到所谓的「绝对」跟「圆满」的时候,到底是在「彼岸」呢?还是在「此岸」呢?所谓的「绝对圆满」,是作为一个「超绝的存有」(Transcendent; Being; ),还是相对地来讲,作为一个「内在的存有」(Immannent; Being)。如果是作为一个「超绝的存有」,那么那样的宗教是怎么样的一个宗教,如果作为「内在的存有」,那么那样的宗教是怎么样的一个宗教。所谓「超绝的存有」与「内在的存有」应该怎么样理解,要进一步慢慢分析它,不然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恰当的掌握到什么叫宗教。

二、儒、道两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天人不二

我们是从终极关怀这个概念来理解什么是宗教,那么我们说所谓的「关怀」,一般说的层次是什么?一般说的是平铺的,是横面的,主客对立下的关怀。这个关怀是先有认知、有一个对象的关怀,而这样的关怀都兼含着利益(interest)在里面,它有一个趋向,而这个趋向是有定点的。那么所谓「终极关怀」,因为它涉及到所谓「绝对」跟「圆满」,所以它就不是平铺的、横面的。;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绝对」和「圆满」这两个概念,你是怎么样去理解它,你是把它放在一个「超绝的」领域,还是你把它「内在的」来看,或者根本无所谓分成「超绝」和「内在」,再来进一步谈这个问题。

我们且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当然它离不开此经验的世界( empirical world ),而这经验的世界若跟那超绝的世界断裂开来,而分出个神圣与凡俗。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所成就的宗教是一个类型,这样的类型便与将这两者关连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神圣与凡俗并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的,这样的类型不相同。「断裂」与「连续」这两者是不相同的,要区分开来。大体来说,我以为诸如基督宗教与回教这样的一神论传统,都属于前面所谓的「断裂」的这样的类型,而相对于此一神论的其它类型,则是「连续」的这样的类型,儒教可以说是此连续的类型之代表。 ;

在这种「连续」的情形之下,儒教的「宗教性」与其「人文精神」是合在一块儿的。也就是说,强调一个绝对的、圆满的,跟强调一个当下的、性的性的存在,就儒教来说,这并不是可以分离开来的,它们是不二的。那个超越的、绝对的、圆满的概念,在中国的儒学系统里面,它并不是隔离开人的世界而摆在彼岸,而是落在一个活生生的人身,来谈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的真实感,或者道德的实存感,这就是孔老夫子所发明的「仁」。我们从这里了解到儒家的宗教和人文精神是合在一起的,而这个「合」体现(具现)在这个生活世界每一个人的道德真实感──仁(注4)。这一点在整个中国来讲是很重要的。

这样的一个想法,这样的一个方式,跟基督宗教与回教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在对于「人」的概念,在西方人的思维结构里面,「人」做为一个有限的、不圆满的存在;而相对的来讲,人格神衪是无限的、圆满的、绝对的。然而以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教来说,一方面强调那个超越的、绝对的根源,而另方面则又说人虽有限而可以无限。或者说,依中国文化所了解的「有限」与「无限」,和原来我们所说的基督宗教的文化传统所了解的「有限」与「无限」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从原来那样的思考方式的「有限」和「无限」是两个相背反的概念,而现在说人有限而可以是无限的时候,这里头所说的「有限」与「无限」的概念不能用原来我们刚刚所说的那个方式来规定它。或者我们可以发现到,你把有限跟无限拉开来作一个相对的思考方式的,是一种单线式的思考( ; linear thinking );而当你把人是有限的而可以是无限的,把有限、无限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基本上是一种圆环式的思考(circular thinking;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在理论上来说,这与中西文化的存有观之为「连续」与「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上面所做的厘清可以说是一文化类型学的理解。这可以说是一背景的、基底的理解,做为一学问的研究来说,它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