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网络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从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辨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2006年4月6日李长春在北京调研考察时曾经指出:“互联网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按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积极倡导文明办网、上网,净化网络,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新时期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他们无论是在学习、生活方式,还是在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方面都受到了互联网的深远影响。

一、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认识

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事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面对面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基于教学化的网络空间,通过双方互联网进行直接信息交流来实现的。它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网络化,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它是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公式。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适应时代潮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深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美引、善恶,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复杂情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就更加重要。

二、目前网络道德所存在的问题

(一)的侵略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成呆的大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但网络也带来了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当前,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亡我的心不死,有意识地把互联网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新手段。一些国家借助于网上优势,倾销西方文化,宣扬西方的、自由和人权观念。比如发布负面信息,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失去辨别和驾驭能力,沦为网迷、网虫;而虚拟世界与个体的交互作用,又使部分大学生忽略了和道德规范,理想和价值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

(二)网络犯罪的滋生蔓延

在网上世界中,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网络侵权行为在大量重演。网络“虚拟空间”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人的个体能力和交往能力,为人们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过去不能设想的事情现在很容易就能办到。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一旦成为网民就有可能目无法纪,脱离传统道德中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大学生的约束,在网上世界中形同虚设。他们“能够”随意参加国际网上社团;盗用、伪造客户网上支付帐户;“能够”制造、网络病毒的犯罪活动等等。

(三)灰色信息的影响

西方以网络为手段的文化侵略,利用“互联网”无国界、超地域的特点,把不文明、不健康、暴力、色情、侵犯隐私等灰色文化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加上学生的好奇心往往会破坏他们的自控力,虽然在网站上普遍声明访问者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但却没有一种有效措施保证学生不接触到这些灰色信息,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改变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使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逐渐淡化。

(四)长期上网,易患“网络疾病”

现代传播学认为,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着受众。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尚未成形,一些整天沉面于虚幻的“网络社会”之中不能自拔的大学生将会产生对现实生活毫无兴趣,行为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情感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情绪,甚至产生心态扭曲等诸多疾病。同时还会在现实生活中行为错位,容易患上所谓的“网络依赖症”、“网络孤独症”,使一些大学生们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甚至是不敢面对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