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PICC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  对PICC非正常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35例非正常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导致非正常拔管的因素依次为导管堵塞,可疑导管相关性感染(CRI),意外拔管,局部肿胀,导管破裂。结论 加强患者置管期间导管的维护及健康,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能有效降低非正常拔管的发生率。
PICC  非正常拔管  原因分析  预防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非正常拔管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导管功能丧失,患者预定尚未结束,不得已而拔除导管,包括因意外过失而拔管[1]。非正常拔管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也是产生医疗纠纷的隐患之一。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行PICC置管256例,发生非计划拔管35例,占13.67%,现就拔管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5例非正常拔管病人中,男27例,女8例,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5岁。非正常拔管的原因依次为导管堵塞,可疑导管相关性感染,意外拔管,局部肿胀,导管破裂。材料选用美国BD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全型PICC导管(5Fr或4Fr)。固定材料均用3M公司生产的10cm×12cm的无菌贴膜覆盖。
        2 结果
        本组发生导管堵塞11例,占31.43%;可疑导管相关性感染8例,占22.86%;意外拔管7例,占20.00%;局部肿胀6例,占17.14%;导管破裂3例,占8.57%。
        3 原因分析与对策
        3.1 导管堵塞  原因分析:堵管在PICC置管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且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表现为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推注时阻力加大,抽不出回血。导管堵塞原因有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堵塞两类。本组11例中,因持续输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或输入脂肪乳所致的堵管有5例;因病人剧烈咳嗽、肢体活动不当致血液反流堵管4例;因病人躁动导致堵管2例。
对策:做到正确的冲管及封管;尽量不要经导管采血;长期应用TPN、化疗药、脂肪乳等高渗性、高刺激的药物及血制品时,应每6h用生理盐水间隔冲管[3];嘱患者避免穿刺肢体过度活动,避免屏气动作及剧烈咳嗽,及时治疗便秘等。一旦发生导管堵塞,切忌用力推注或冲管,可用5000U/ml的尿激酶进行溶栓,不可盲目拔管。
        3.2 可疑导管相关性感染  原因分析:本组8例患者在预冲导管后突然出现寒战、发热疑为导管感染而拔管,其中5例在输液前预冲导管后出现,3例来院维护后出现。拔管时均做了血培养和导管细菌培养,血培养均为阴性,导管培养2例为阳性,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对策: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在穿刺及维护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技术,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报道[4]用抗生素和抗凝剂的混合液封管,导管内的高浓度抗生素能有效杀灭定植菌,达到抗凝和防治CRI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