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会计控制研究

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会计控制研究
摘要:论文通过对控制的国内外现状的,分析了会计控制研究的重要作用;阐明了会计控制的内涵以及会计的实时控制观,指出会计控制由适时控制转向实时控制,实施ERP(资源计划)是解决的关键,实时控制是一个渐进的完善过程,是会计信息化的必然结果。论文最后对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控制的内涵———会计信息体系控制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会计控制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对于界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理论界对它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会计控制却从来没有如会计核算的研究那么研究起来得心应手。自80年代始至21世纪初,机、远程通讯及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它们在管理中的运用,使得会计控制的进一步实施与效果提升成为可能。CAD、CAM、MRP、MRP2、ERP等渐次推广,使得会计职能侧重点逐步转向会计控制。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最初是面向任务与职能,模仿手工处理;接着是用它来进行财务管理,嵌入一些财务管理的思想观念;后来是从国外泊来ERP(企业资源计划)新的概念。会计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可以说是手工记帐、双轨制、完全甩帐、会计与业务协同管理多种管理成分并存。在此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企业会计控制的本质与性,机遇和挑战是适逢其时的,这是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的需要,也是规范会计信息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秩序的要求。可见会计控制研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一、会计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研究会计控制不能不联系到内部控制,因为会计控制包含于内部控制。会计控制要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在内部控制的框架环境中,对会计控制的内在要求作深入的研究。可见,会计控制研究是贯穿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之中的。  在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规范有:1986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提到了会计控制,并作出如下定义:“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措施和程序”。1997年1月,注协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该定义是审计的定义,它明显地套用了美国AICPA(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88年所下定义。1997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其中将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1999年新会计法将内部控制看作是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在国外,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已出现内部会计控制的术语。1949年AICPA在一份特别报告中,首次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该定义界定的范围已超出会计控制的范围。1958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的报告,其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即所谓的内部控制二分法的由来。1986年INTOSAI(最高国家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12界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总声明》,把会计控制界定为:“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它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纪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1988年AIPC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1995年AICPA又以《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再次发表。该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它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报告中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要素组成的结构。COSO三目标与五要素报告是至今为止权威性最强的文件。著名的巴塞尔委员会也曾在COSO的成果基础上结合银行业发表过《银行组织中内控制度的框架》,概括出适合于银行业的十三条原则。  从上述国内外对会计控制及内部控制的研究演进过程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重新认识会计控制问题对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具有脾益的。